老师的感慨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余愚【明心网】台湾电视的首播在民国五十一年,当时只有「台视」一家,而且画面是黑白的。记忆中只要邻居哪家拥有一台电视机,就成为那条街上每晚孩子报到的地方,那里有如小电影院般,大夥坐在地上,对着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情绪随着节目内容起伏。但毕竟不是在自己家,观赏的时间不可能太长,往往有如看一场电影,散场就结束
了。
当时我正好考上大学,晚上又担任家教,所以与电视很少接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我最大的,除了老祖母的身教外,就是深植我内心忠、孝、节、义的理念,以及学校教育薰陶的儒家文化风范,还有当时纯朴的社会风气。记得,当年流行在我们同学、朋友之间的是古典文学小说、世界名著、古典音乐、英文老歌,我们所谈的离不开「红楼梦」、「飘」、「小妇人」、「约翰克利斯多夫」、「老人与海」、「天地一沙鸥」、「傲慢与偏见」、「贝多芬」等林林总总,我们逐字逐篇去阅读、去体会。虽然,当时纸张、印刷都比较粗糙,我们却乐此不疲。
学校毕业后,几十年的生命中,这些书也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每当我遇到困难时,「老人与海」、「天地一沙鸥」的故事情节就浮现在脑海中,给我力量,使我咬紧牙度过一个个难关;还有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以及「没有岩石和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等佳句,都随时策励我,唯有愈经历练的生命才愈有意义。
我喜爱自然,特别偏爱陶渊明及徐志摩的诗文,三、五好友上阳明山躺在草地上观赏白云、飞鸟,听着潺潺流水声,感受那份「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自在及大自然的美,虽然,当时我们不一定真懂,但这份附庸风雅的造作,却培养出我乐观、豁达的个性。
执教三十年来,教过的学生不少,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会、感受以及措词遣字、文章结构与思考组织的能力等等来看,我感到一年不如一年。记得早期每次教到一些比较感性的文章,常常可以从学生们闪亮的眼神,感受到他们与作者情感融和,产生共鸣的那份喜悦,改作文时也可以体会到他们真切的感受与真情的抒发。曾几何时,我渐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用词、遣字愈来愈简略。我曾经怪罪电话,也许是电话太方便、沟通太直接,所以,一般人懒于写信,自然也不用思考,因而表达能力愈来愈差。
近十年来更是每况愈下,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历史概念,教国文还得教历史,常发现他们把历史搬家,因为无法明白作者的背景以及写作的真正意趣,自然激不起与古之圣贤心神领会的共鸣;至于批改作文更是我和同事们深觉困扰的事,说真的,有时候真有改不下去的感叹!
虽然我一向秉持着教书是一种「艺术」的原则,要以爱心去塑造学生,在苦恼之余,把学生作文当作欣赏「坊间书局买不到的作品」来自我安慰,然而,这毕竟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不能再有鸵鸟心态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时代进步太快,大环境改变了吗?还是速食文化影响年轻人急功近利,没耐性读长篇文学著作?是漫画的猖狂吗?还是我看错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最近,从学生彼此间的聊天中发现,看电视已占走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平均一天有三至十小时左右的时间耗在电视机前,恐怕连课业都无法兼顾,怎有可能空出时间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呢?比起当年,大环境真的变了,曾几何时,电视不但由黑白进入彩色,从一家台视增加到中视、华视、民视,后来有线电视,频道从一个两个,到近百个,放映的时间也从只有晚上有节目,增加到白天、到二十四小时,电视机的数量也从三十年前每条街一台,进而一家一台,现在每个房间一台也不稀奇。坐在家里随心所欲遥控五花八门的节目,不但可以消遣娱乐,更可获得各方资讯,看来它不但耗去人们不少时间,也正悄悄的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呢!
发稿:200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