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心灵甘露 > 省思感悟

炊 烟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美云

【明心网】如何在群山环绕,林木苍郁的乡野,觅得寻常人家,旧时百姓有一种特殊的辨认方法,远远看见那缕缕上升的袅袅炊烟,从山林里冒出来,就朝着有烟的地方走去,一定可以遇见隐在山野的住家。
  
没有电及瓦斯的年代,农家最重要的能源是柴火,各种植物老干新枝(除了苦楝树)交替的结果总有一些乾的树枝,村民们下工几乎很少空手回家,每一个人的腋下或肩膀上总会带些乾树枝回家,然后趁空档,用柴刀砍成小段,比较大的就用斧头劈成数块,堆放在遮雨的屋檐下,就用这些木柴解决一家的温饱。   

没有时钟,没有表,大家都看着太阳的脚步,决定煮饭时间,记得母亲告诉我,当太阳照到屋檐下,就要煮午饭了,如果太阳掉到山后,就要煮晚餐了。每到清晨、午间、黄昏时刻,家家户户都几乎同时为着三餐,各自升起炉灶,只见炊烟四起,有着浓浓的木柴味,有时跟山岚,有时跟暮霭,连成一片,大人吆喝着小孩帮忙备柴火,也呼唤着在山上工作的家人,贪玩的小孩子赶快回来。   

生火时要用的火引是晒乾的草类植株,河床上的芦苇,农民成片的割下,铺在河床上,晒乾了,再一小捆一小捆的扎好,另外放一堆,煮三餐时拿一捆点燃火苗,再快速放上材质较虚的木柴,像竹子类,烧竹子时一定要劈开,否则有节处,会在灶内爆炸,有时威力过大,会炸坏炉灶。   

这类快速燃烧的火苗迅速窜升,浓烟经由烟囱,笼罩瓦顶,负责生火的人常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当火稳定时,再轻轻的在炉灶内放上较硬的木材,此时,烟也变得轻淡而飘渺,偶来的一阵风常不经意的吹散了烟缕,这一缕烟常是判别风向的风标。有时炉灶内熊熊燃烧的木柴被火灰盖住了,得靠火钳来翻动,甚至拿火管来吹旺。火管是一截打通竹节的管子,在灶内轻轻一吹,火立刻旺盛起来,小孩子不会拿捏火候,经常把竹管给烧了。   

「煮」妇都知道不同的食物要放入不同柴质的柴火,例如炒菜要猛火,细树枝最好;炖的时间久,要结实的木头,等这类木头完全燃烧成火红的木块。如果不再煮任何东西,会用火钳夹起烧红的炭到外头,泼上冷水,让其熄火晒乾之后,当成木炭,这是小火炉上煨稀饭、煎草药的好燃料,大灶内剩余的灰烬仍有余温,经常会埋进一堆的芋头或地瓜,这些都是孩子们早晚的点心。母亲还会留点母火,在煮下一顿饭之前火管一吹,再丢一捆草引火,薪火就这么传到下一顿啦!   

每年荔枝、龙眼产后都要落枝,这些是好燃料,孩子们常在课后帮忙劈柴,按粗细分类排好,有时要到竹林下捡竹箨,要到河边割茅草,大水过后也要去河边捡大水柴,几乎所有当燃料的柴质都会珍惜,大家惜福爱物的结果,没有任何任其腐朽的残枝败叶,烧过的炭灰铲进堆肥间,日久变成有机肥,或是洒在田间防虫,大自然就在彼此互相疼惜下,维持良好的循环。小河川流不息,到处绿意盎然,所见皆是善良的人们,所传的都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   

液化瓦斯桶普及化之后,村民纷纷改建厨房,买进瓦斯炉。老化的树枝没人要,农家嫌它们碍手碍脚乾脆放一把火给烧了;茅草芦苇难除,用除草剂较省事。屋顶上的烟囱不再冒烟,每一个人都关在屋里无声无息地准备自家的三餐,小孩子常被要求不许动瓦斯炉,没有参与感的结果,不知珍惜食物,更体会不出料理三餐的辛苦。   

从前诗人墨客,常在炊烟袅袅上升时,勾勒出宛如泼墨画般的怀乡作品,离家的游子也常在烟雾缭绕的向晚时分,想起故乡的母亲操持三餐的辛苦背影。现在的孩子不知烟囱为何物,更难看见炊烟是如何袅袅上升的。有人说炊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传统却被石油衍生物及电给取代了,虽然方便却没有精神内涵。炊烟难见,难道人类的文明也要像断线的烟缕,走向越来越疏离的地步?我不舍,我不忍,但也无能为力,只愿记忆里的薪火代代相传,化成对人类文明的珍惜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