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希望之声」华语电台总裁曾勇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 |
* 全球首家非营利的华语国际电台
曾勇从小就热爱广播,长大后即使在矽谷担任电脑工程师,仍然利用业余的时间在旧金山「湾区之声」做节目。
2002年6月,曾勇与一群有志广播工作的华人,有感于西方社会需要一家华语电台,延续传统的中华文化,并帮助华人融入当地社区,便联合多伦多「唐人电台」的华人,创办「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希望之声」),透过互联网向各地传送,总部就设在美国旧金山。
「希望之声」的命名是「找回希望」、「积极向上」之意,节目包括新闻、生活、娱乐、休闲五大类型,以国语及粤语播送。「我们是全球第一家非营利华语电台,资金来自社会捐助,我们也首创『自由串听』,提供听众个人化节目单的网页功能。」曾勇说。
立足北美之后,曾勇与他的伙伴们开始串联全球华人,在欧、亚、北美成立二十多个分站,截至目前为止,已招募了一百多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九成是义工,制播的节目集数已超过六千集。
曾勇说:「我们不讲阶级,或只用明星级人物,只要对广播有兴趣、愿意为节目付出真心,都可以加入。」他自己就加入主持了相声节目「轻松一刻」,打破了一般电台里台长不做节目的惯例。
* 勇敢有担当的媒体
新闻是希望之声最受欢迎的节目,特别是重大的中国新闻事件,希望之声都会进行追踪报导及越洋采访,例如律师郑恩宠、作家杜导斌、长沙女教师黄静等民间冤案,访问香港民主派人士谈反廿三条立法等。
因举报贪污遭报复而蒙冤十年的河北省沧州市民郭起真,希望之声在去年为他做了越洋采访,郭起真曾经感叹,这是十年来第一家敢访问他的媒体。
曾勇说:「我们是勇敢而有担当的媒体,支持民主、自由及人权等国际主流价值,在中国民间,百姓有很多话想说,例如中国经济黑幕、SARS秘辛、法轮功真相,但是当地的媒体不起作用,所以我们希望能反映他们的心声。」
除了新闻之外,希望之声有许多颇受欢迎的「镇台之宝」:文化类的「八仙传」、「济公的故事」、「岳飞传」,生活类的「夫妻之间」,音乐类的「时光之音」,现场CALL IN节目「茶余饭后」、「周五大家谈」等。
特别是文化类节目,重播率很高,曾勇强调:「这其中蕴藏历史及文化的风貌,对处理现代复杂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保证听了一集还会想再听,越听越隽永,甚至能够改变听众的人生。」
以每日播出「岳飞传」为例,主持人并不是字正腔圆,但仍相当受到欢迎,目前已经播到一百三十余集了,「只要有心,听众一定感受的到。」一位希望之声的工作人员表示。
也就是这样的诚恳态度,让开播才半年多的电台,累积了一票「全球死忠听众」,每天页面的点击量超过八万。
美国的听众表示,一下班就待在车上听广播,节目听完才肯吃晚饭;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把希望之声当作心灵上的伙伴;来自欧洲、北美、台湾、中国的听众,在网站上留言,提供建议、鼓励节目主持人,或提醒电台疏漏…。煞那间全球华人的藩篱,在这个万花筒般的网站上,越变越小。
* 全球视野、在地呈现
曾勇目前的愿望是推展全球性的「落地计划」,让希望之声从网路世界进入实体世界,透过当地的调频、调幅及数位收音机,节目也将力求多元丰富,传达出「全球视野、在地呈现」的风貌。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要让电台融入社区的生活。」曾勇说,「最重要的是,将全球的华人真正地接轨起来,传递最快的国际讯息,带给大家全新的思维及视野。」
去年6月起,希望之声就与台湾「台北市新文化促进协会」合办「户外论坛:大家一起谈」,在社区的小公园里,专家学者与居民同坐板凳,聊SARS、媒体改革、香港反廿三条立法、投资中国的秘辛与迷思等「国际议题」。
目前,希望之声在全球将近十个国家都已逐渐「落地」,已逐步实现「让『希望』无处不在」的理想。
中国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曾勇也不忘向全球大纪元读者拜年,并预告独家的新年特别节目:「从除夕开始一连三天,我们将推出新唐人电视台新年晚会的菁华,还有希望之声全球各地伙伴共同参与制作的菁华节目,保证精采。」
读者若是有兴趣,可透过希望之声网站 http://soundofhope.org/ 收听。
(大纪元)
发稿:2004年1月20日
更新:200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