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马灯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张小放【明心网】那年冬天,一场“阶级斗争”正搞得轰轰烈烈,身为“地主婆”的姥姥,每天后晌吃过饭,都要独自穿过生产队牲口棚旁边那条长长的胡同,到大队部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姥姥天生胆小,更怕走夜路,特别是每当路过牲口棚那条坑坑洼洼又黑又长的胡同时,姥姥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但为了节省煤油,姥姥从不打灯笼,就硬着头皮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胡同,常常被胡同里的砖头瓦块绊倒,摔个鼻青脸肿。
有一天,姥姥吃过晚饭又去大队部接受批判。天漆黑得像锅底,伸手不见五指,路过牲口棚那条胡同时,姥姥为了壮胆,就小声哼起了当时很流行的那首歌:“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刚走出胡同口,就见一个黑影窜了过来,不由分说,上来就打了姥姥一巴掌,打得姥姥两眼直冒金星,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只听那黑影怒喝道:“妈的,臭地主婆!这歌是俺贫下中农才能唱的,你有啥资格唱?再不老实,今后晌狠斗你!”姥姥这才回过神来,听声音是后街的王三嘎。王三嘎“根正苗红”,贫农出身,却是村里出了名的嘎小子,他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爬瓜溜枣,什么坏事都敢干,村里的人们也都讨厌他,见了他就躲着走。
王三嘎正大声喝斥姥姥时,牲口棚的饲养员二更爷提着盏马灯寻声走了过来。二更爷五十多岁,也是贫农出身,因为家里穷,年轻时没娶上媳妇,就打了一辈子光棍,但二更爷为人仗义,讲个直理,在村里威望很高,虽然平时言语不多,可吐个唾沫都是个钉儿,没几个人不服的。二更爷问:“咋回事?”王三嘎见是二更爷,觉着自己有理,大声说:“二更爷,这老不死的地主婆不老实,还敢唱‘天上布满星’!这哪是她臭地主婆能唱的歌?俺打了她一巴掌,二更爷,你说该不该?”“二更爷呀,俺是走黑胡同胆小,才哼几句壮胆……”姥姥低声辩解着。二更爷听罢,厉声喝斥王三嘎:“混账东西!大老爷们儿打一个孤老太太,欺人太甚!算什么鸟人?再敢这样,当心打断你的腿!滚!”王三嘎平素里不惧别人,就怕二更爷,见二更爷如此大怒,嘴里忙说着“是,是。”就像一条癞皮狗一样溜得没影了。
第二天后晌姥姥又去大队部,走到牲口棚那条胡同口时,发现在牲口棚低矮的屋檐下,挂上了一盏明晃晃的马灯。姥姥接受完批判回家的时候,那盏明晃晃的马灯仍挂在那里,晃得姥姥双眼老泪纵横……整个冬天的寒夜,姥姥每次走过那条胡同,就见那盏马灯一直亮着,姥姥孤苦的心也开始亮堂起来……
那个“阶级斗争”的时代结束后,我舅舅做了二更爷的干儿子。多年后,舅舅在和我说起这些往事时,我的心被久久地感动着。我知道,那盏高悬的马灯,就是人性的灯盏,闪烁着人间爱的光辉,那光辉朴素得令人掩泣,它不但点亮过姥姥凄凉的冬夜,也在我湿润的心灵里,点亮善良和爱的美好灯盏。
发稿:2003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