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华夏文明之源--印刷术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田园

【明心网】在中国的古代,华夏先民们为了记事和交流思想,先后创造了各种记录方法。最早产生的是“结绳记事”法。战国时期的《周易•系辞下传》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郑玄的《周易注》中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树丰富,则发展出了“刻木记事”法。此法在树枝上以刻划深浅、长短、粗细不同的条痕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方法到金元时期仍有使用。《马克•波罗行记》中写道,“彼等无字母,亦无文字。土人缔约,取一木枝,或方或圆,中分为二,各刻借二三符记于上,每方各执一片”。后来又发展出了以图画描绘事物,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逐步演变为象形文字。这是汉字产生的发端。

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最古老的可辨识文字体系,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有了大批的形声字,不但表意而且表音,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而当时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商代金文的字体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较少;西周金文字体齐整,铭辞字数较多。战国末年,字体逐渐和小篆接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形体匀圆整齐。秦未,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奠定了楷书基础。楷书长期稳定沿用到今日。所以,文字是由象形文字经简化、统一、逐步创造、演变,才形成今日的汉字。

从战国至魏晋时代,用于书写文字的材料范围空前扩大。竹木简牍,缣帛,麻质纤维造纸先后各领风骚。此外,石刻工艺也日臻成熟,出现了大量的石刻铭文。有代表性的刻石是秦代石鼓,因刻石形状像鼓,所以叫“石鼓”。每块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共十块,后人把石鼓上的这种文字叫“石鼓文”,其字形结构大体保持西周的写法。这些石鼓上的文字堪称中国最古老的书籍。

据考证,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印章。先秦及汉代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益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当时的印章都是阴文,两汉后以后阳文渐渐风行。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阳文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并且是最早的文字复制技术。东晋时代的道士扩大了印章的面积,使之能容纳长的符咒。现在发现的最大印章有120个汉字,相当于一篇短文。制作拓片的技法也是在那时发明的。古人以湿纸紧覆在石碑上,待干后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称为“拓石”。后来,又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进行传拓。石刻文字是阴文正写, 拓石则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字的复制技术。

拓石得到的是黑底白字的拓本,而阳文印章盖印得到的是白底黑字。黑底白字不如白底黑字醒目。因此,如果将碑上的阴文正写的字,仿照印章的办法,换成阳文反写的字,在版上刷墨再转印到纸上,或者扩大印章的面积,成为一块小木板,在版上刷墨铺纸,仿照拓石方法来拓印,就能得到清楚的白底黑字了,这就是雕刻印刷。雕刻印刷是我国的印刷术的最早形式,是印章盖印和捶拓碑石两种方法的结合的结果。

从现存文献和最早的印刷实物来看,我国雕版印刷术是在西元7世纪出现的,即唐朝初期。明邵经邦的《弘简录》记载,贞观十年(西元636年),唐太宗曾印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唐代冯贽的《云仙散录》中也提到,玄奘曾印刷普贤菩萨像广赠四方。这些书卷的问世是世界雕版印刷之始。

唐朝后期,印刷实物有明确日期保存下来的,是一卷《金刚经》,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即西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该实物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该书为长卷,全卷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的一幅扉画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是《金刚经》全文。该书雕刻非常精美,图文浑朴稳重,刀法纯熟,说明刊刻此书时技术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书上墨色浓厚均匀,清晰明显,也说明当时的印刷术已经非常发达。至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令国子监雕《九经》版,并付印,开古代中国大规模印刷之先河。

西元10世纪中叶,勘刻书籍的范围继续扩大。宋开宝四年(西元971年),宋太祖令在成都雕全部《大藏经》版,称《开宝藏》,这是中国早期印刷史中印刷的最大部头的书。后又由国子监雕印《史记》、《汉书》及《后汉书》,后又刊印医书《圣惠方》等。刊印书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除儒家经典外,史书、地理、医药、农业、工业、天文算法、诗集、佛教和道教的经典、工具书,以及民间的日历、字书均有版面世,民间文艺刻本也开始出现。

由于印刷业的发展,不仅各级政府机构刻书,就连私家刻书、坊间刻书也有很大发展。官刻本是政府各机关刻印的书,中央政府所刻的书,以元朝的国子监刻本为最著名。地方机关刻印的书:也称官刻书,依其官署名称(如明朝各王府刻的书)。私刻本是地主阶级的士大夫们的私家刻本,利人出资刊印的书,当时私家刻书不以牟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扬名,但售卖书籍毕竟是一种商业,便出现了书坊。书坊自己拥有写工、刻工和印工,刻印的图书作为商品流通,但因书商从牟利出发,大多校勘不精,所以一般不受重视,这类书商刻印的书称为坊刻本。

印刷术的流行,渐渐产生了印刷通用字体。现今宋体字就为印刷字体,为宋代雕版印书通用。在书籍形式上,开始为卷轴式,长幅版不如短幅版好印刷,后来以每版为一张对折起来,叠许多对折页,加以装订,而成为一册。这种书籍形式沿用至今,并传遍世界。

雕版印刷的工艺,一般用枣木或梨木作板材,将木料刨成适当的厚度,锯成需要的大小幅面,在板面上刷一层浆糊,使板面光滑柔软,再将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的原稿,反向贴在板上,用刻刀按原稿把不是图文的部分刻去,即成印版。在印版上刷墨,把纸铺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刷过,揭下纸张,图文就转到纸上了,成为印刷品。

利用雕版印刷书籍,要将全书每个字都刻在版上,其中有许多字都是重复出现的,也都要一一刻出,使雕刻工作量很大。为减小重复使用字的雕刻,并能使已刻出的字重复使用,活字术便应运而生。

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版。《梦溪笔谈》记述,“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其工艺过程包括:制活字、排版和印刷,与现今铅活字排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毕升的发明比德国谷登堡创用铅活字早400年。《梦溪笔谈》中的介绍是现存有关发明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史料。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曾印过书,但这些书没有一本被流传下来,印过哪些书也无法考证。

胶泥活字容易残损,不能耐久。元成宗大德年间,王祯创制了一套木活字,请工匠刻制木活字共3万多个,两年完成,用其试印大德《旌德县志》,全书6万余字,不到一个月时间,印成100部,证明效率很高,这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不仅创造了本活字,而且还设计了转轮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在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提高排字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王祯还把木活字制造方法,以及印刷经验,有系统地记录下来,即所著《造活字印书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珍贵文献。

王祯创造木活字以后,木活字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西元14世纪到19世纪,用木活字印刷的书籍很多,特别是乾隆年间,在武英殿刻成大小枣木字253500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2300多卷,此为研究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直至西元1910年,苏州校经山房还以木活字出版书籍。

印刷术自唐代成型以来,一直使用单色印刷,一般常用黑色,有时用红色或蓝色。为了适应文化的发展,古人们又发展出了彩色印刷技术。如要在一张纸上印红黑两色文字,就刻两块相同大小的版,在一块板上只刻要印黑色的文字,另一块板上只刻要印红色的文字。先用刻有黑色文字的版,用黑墨印成黑字,再在另一块版上用红墨印在已有黑字的纸上,便得到两色文字印刷品。由于在印刷时,必须使这两块版的版框严密地互相吻合,以保证印张上各种颜色能够恰好在其相应的位置,而不致参差不齐,所以叫作套印。最早的彩色套印作品是一部元顺帝至正元年(西元1341年)时两色套印刊行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解》。

彩色套印术除印刷文字外,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印刷图画。最初是用几种颜色涂在一块雕版上,如用赭色涂在树枝上,绿色涂在叶上,红色涂在花上,印出一张三色的彩画,但这样印出来的颜色,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又进一步根据画稿设色深浅浓淡和阴阳背向的不同,进行分色,刻成多块印版,然后依色调套印或叠印,以得到需要的颜色。明天启年间《罗轩变左笺谱》和《十竹斋画谱》两种画谱分别刊行。它们不仅色彩鲜明,而且云纹水波都一一凸现。古代中国的印刷技术在这时达到了顶峰。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因此,有史家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