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笔光照一寺(图)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明心网】达•芬奇曾经说过:“谁的理智高出作品,谁就取得完美的艺术。”我国古代画家张彦远也说过类似的话:“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这都是强调非大智慧者,不足以为大画家。如谓不信,请看东晋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的一段故事:兴宁二年(公元三六四年),晋哀帝恩准在建康建造了一所瓦官寺。寺庙落成那天,寺僧们向士大夫募集布施,大家没有一个人捐款超过十万的,这可急坏了众僧。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位书生,长得眉清目秀,神情俊逸,只见他提笔在化缘簿上认捐一百万,落款“虎头”二字,这一下子惊呆了在场所有的人。有的人心里,这是故作狂言,看你怎么兑现!
后来,寺僧们拿着化缘薄子来要薄,落款“虎头”的那位书生叫僧人把寺内后殿的一面墙壁刷白,他便住进那里,闭门一个多月,不与人们来往,专心致志地在墙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当这幅画像将要完成,只剩下眼睛未点的时候,书生才找来寺僧慧力,对慧力说:“明天就可以请人来参观了,不过,头一天来看的人,每人要捐款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每人要捐款五万,第三天来的人捐款多少任其自便。
第二天,殿门一开,金碧辉煌的维摩诘像“光照一寺”。前来观看的人很多,只见那位书生沉思片刻,将墨笔拿在手里掂来掂去,而后登上画架运笔一点,那维诘顿时像活人一般,神采奕奕,面对世人似乎就要开口讲经布道。瓦官寺里登进爆发出一片热烈的赞许之声。这样一来,寺僧们很快就收足了一百万。消息传开以后,前来观看的人就更多了。那位名叫“虎头”的书生,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顾恺之。从此,瓦官寺便和顾恺之的名字连在一起,成了人们交口称赞的一段佳话。
顾恺之,字长康。年轻时曾拜大画家卫协为老师。他的技法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画法,讲究“气韵”、“骨法”,尤擅绘画人物,着重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一次,他给裴楷画像,画好之后特在裴楷脸上加了三笔,好像三根毫毛。后人评说好就好在这种来三笔,一下子将裴楷的个性都画活了。
又一次,他给谢鲲画像。谢鲲酷爱游山玩水,曾在晋明帝面前表白自己:“我的德才品性都有不足,不能做大官,为群僚表率,但喜欢流连山水,欣赏一丘一壑之美,这一点谁也比不上我。”顾恺之便抓住他爱好自然这一精神本质,说“此子宜置丘壑中”,特意用自然景物作背景,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顾恺之尤其重视画人物的眼睛。他和他的老师卫协一样,常常画好人物,几年不点眼睛。他曾替人画扇,画好了嵇康、阮籍后,都没有画眼睛,就送给了扇主人。主人问他为什么,顾恺之说:“那可点睛,点睛便活!”他还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可见,他是把眼睛视为人物传神的关键。
顾恺之为人笃诚,诙谐。对艺术常常自力忘倦,通宵达旦,不能自己,对于生活之事却往往不介于心,因此当时的人说他“痴黠各半”。他在桓温麾下做参军的时候,有一次随桓温到江陵,当地官员送来不少甘蔗。当时顾恺之正对着窗外的景色出神,桓温想跟他开个玩笑,便拿了根甘蔗将尾巴那头塞给他。顾恺之接过来就从尾巴那头啃起,结果惹得哄堂大笑。顾恺之愣了愣神,醒悟了过来,便自我解嘲说:“这样吃,才会渐入佳境。”又把大家逗得个前仰后合。从此,人们传诵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不但是著名的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评论家。他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三篇著作,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从中我们约略可以窥见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山水、人物画的真实面貌和画家的美学观点。

洛神赋图卷。原作: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宋摹本,局部图)
由于年代久远,顾恺之的原画,我们再敢见不到了,仅能见到的是后人描摹保留下来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虽然是摹本,但画卷上的人物都非常优美、逼真,面容流露着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的线条流畅飘雅,从中也可以揣摩到顾恺之运用富有智慧的神采之笔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发稿:2003年7月1日
更新:200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