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之君唐太宗(上)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李有道【明心网】为世代传颂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无与伦比。究其因,则是因为唐太宗的圣德所为。从以下的历史纪录中即可见一斑。
贞观二年,唐朝京城附近闹蝗虫。有一天,唐太宗进入禁苑中,看到蝗虫,就拈起几只,祷告说:“人民靠谷物活命,你却吃掉了庄稼,如今我宁愿让你吃我的肺肠。”就想把蝗虫吞下去,身边的人劝他说:“这种坏东西吃下去会生病的!”他说:“我愿意代人民受灾,还怕什么疾病呢?”还是把它们吞下肚去。据说这一年虽有蝗虫,却没有成灾。
贞观二年关内地区发生旱灾与饥荒,有很多百姓卖掉子女来换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下令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他在诏书中还说:“如果能让年成丰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灾祸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愿。”不久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兴。
秦王李世民继位后,秦王府有一些人抱怨侍奉秦王这么多年还没有升官。太宗对他们说,“皇帝只能以大公无私折服于天下,我和你们的衣食都取之于民众,设置官职并选择贤良之人做官也是为了民众,不管贤良与否就让自己的老部下做官怎么能行呢?”
太宗对一些官员受贿的情形十分忧虑,秘密派人假扮行贿者试探这些人,有一个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太宗打算杀了这个受贿的官员。民部尚书裴矩劝阻说,“做官受贿,确实犯了死罪。但是陛下派人行贿,设法使人落入法网,也不符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太宗听后很高兴,告诉文武百官说,“裴矩做官能够据理力争,不因为在皇帝面前就惟命是从。如果每件事情都这样,何必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呢?”。
有一次,民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佞臣。太宗问到,“谁是佞臣呢?”上书人说,“皇帝可以假装愤怒来试探,据理力争的是直臣,害怕皇帝威严顺从的就是佞臣”。太宗说,“皇帝是河水的源头,群臣是大河的水流。源头污浊了却要求河水清澈,不太可能。我使用了诈术,怎么能够要求群臣耿直呢?我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常常对过去的皇帝喜欢用权谋对待群臣感到耻辱。你的计策虽然好,我也不想采用。”
太宗有一天问房玄龄、萧瑀,“隋文帝和我比怎么样?” 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勤于朝政,和五品以上的官员一起讨论朝政,吃饭的时候都是卫士送饭。他虽然性情算不上仁厚,也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很多事不明白却总想搞清楚。不明白就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总想搞清楚就必然多疑。什么事情都自己决断,而不依靠群臣。天下这么大,事情这么多,累死了也不会什么都料理好!群臣了解隋文帝的习惯,就等现成的,虽然心里有不同意的地方,也不敢进谏,所以隋朝两代就灭亡了。而我不是这么做。我把天下的人才找出来授予其官职,让他们处理天下的事,我来听取报告,办得好就奖赏,办得不好就惩罚,谁会不尽心尽力呢!这样就不会担心天下治理不好了”。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后来戴胄几次直言进谏,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没有任何冤狱发生。
(参照《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和一百九十三卷编译)
(正见网)
发稿:2003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