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之君唐太宗(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李有道【明心网】为世代传颂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无与伦比。究其因,则是因为唐太宗的圣德所为。从以下的历史纪录中即可见一斑。
太宗问王?,“近代治国者不如古代,为什么呢?”王?说,“汉代崇尚儒家学说,民风纯厚;近代轻视儒学、重视法律,所以国家就越来越衰败。”太宗表示同意这种说法。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人家贿赂的绢,太宗知道后说:“顺德这样的人才如果对国家有用,我可以和他共同分享国家的财富,他何必这样贪恋财物呢!”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国家,没有治罪,并且赏赐他数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反法律接受财物,本来不应该免罪,为什么又赏赐他呢?”太宗说,“如果他有人性的话,接受赏赐比遭受刑罚还感到屈辱;如果他不知道羞愧,与禽兽无异,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
太宗在位的时候,突厥经常进犯唐朝边境。有一年,突厥遭遇大雪,羊马死亡甚多,民饥畜瘦,群臣劝太宗借机进攻突厥。太宗说,“我和人家刚结盟就背弃盟约,这是不守信用;在人家遭灾的时候牟取好处,这是不仁爱;乘人家在危难的时候取得胜利,也不是正当的武装行动。即使突厥各个部落都叛乱了,牲畜一只不剩,我也不进攻,一定待到他有罪了,我再讨伐它”。
太宗对左右说,“皇帝依赖于国家,国家依赖于人民。如果苛求人民侍奉皇帝,就等于割下自己的肉填饱肚子,吃饱了也死了,皇帝富裕了国家也灭亡了。所以,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皇帝欲望多花费就高,开支多人民的赋税就重,民众因此就会十分愁苦,国家就危险,皇帝也就当不成了。我常常这样想,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太宗曾经对侍臣说,“我读《隋炀帝集》,文辞深奥博大,隋炀帝也知道赞扬尧舜批评桀纣,为什么做事就不是这样呢!”魏征说,“皇帝即使是圣人,也应该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智慧的人会献出自己的谋略,勇敢的人也会竭尽全力。隋炀帝仰仗自己有才,十分骄横和自以为是,说的是尧舜的话,做的却是桀纣的事,还不自觉,最后导致灭亡。”太宗说,“这些事情过去没有多久,我们得记住其中的教训。”
有一天,太宗对大臣们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得照镜子,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得靠忠臣。如果皇帝拒绝群臣进谏而且自以为是、群臣用阿谀奉承的办法顺着皇帝的心意,皇帝就会失去国家,群臣也不能自保!象虞世基等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用谄媚的办法侍奉隋炀帝,隋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被杀了。你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我做的事情当与不当,你们一定要说出来。”
太宗说,“我每次上朝,想说一句话前都考虑许久,我担心说的话对民众不利,所以说话不多。”负责记录的官员说,“我的职责就是记录圣上说的话,圣上说错了,我也一定会记下来,这样圣上说错的话不仅给当今造成损害,而且也会让后人耻笑。”太宗听后很高兴,赏赐这个官员帛二百段。
太宗对群臣说,“人家说皇帝地位尊贵,什么都不怕。我不是这样,我上畏惧苍天的审视,下害怕群臣仰望,兢兢业业,还怕不符合天意和民众的愿望。”
太宗还说,“我所喜爱的只有尧、舜、周公和孔子的为政之道,他们对于我就象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去他们就完了,一刻都不能没有。”
(参照《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和一百九十三卷编译)
(正见网)
发稿:2003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