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瀚:二十世纪人类的一场劫难——《古拉格群岛》阅读札记 (一)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任何人都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做人的尊严,没有人也没有任何借口可以不经公正的司法程序剥夺任何人的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言论自由权、信仰自由权等等。”--------------------------------------------------------------------------------------------------------------------
前言
我是一个懒于动笔的人,因此,只有在读到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时,我才会发感慨,如鲠在喉,挥笔一吐为快。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便是这样一部让我的心灵得到洗礼的巨著,于是,一个伟大的俄罗斯人居然成了我这篇微末小文的原因。
在谈感想之前,我要先解释一下"古拉格群岛"的字面含义。古拉格是俄文"劳动改造营总管理局"简称的音译,所谓群岛,取其象征含义,即古拉格下辖的各劳改营。知道了书名的字面含义之后,我们对作者要讲述的内容就略知大概——他要叙述苏联劳改营的情况。
对前苏联斯大林时代的研究和批判,索尔仁尼琴远非第一人,但是索氏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却几十年来以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人道主义情怀而享誉全球名声卓著。1970年,他为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几乎被人公认为是俄国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伟大作家。索氏在《古》一书中以白描的手法,末加任何渲染,也没有无谓矫饰地叙述了苏联劳改营的产生、发展和逐渐衰败(但不是崩溃,而是死而不僵)的过程,对其中涉及的一些本质性敏感问题也毫不回避,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勇气。索氏以亲身体验为基线,层层展开,夹叙夹议地把读者带入一个正常人无法想象的二十世纪人间地狱,书中处处闪烁着一个人道主义者对人间丑恶的痛恨,字里行间的冷嘲热讽也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制造人类痛苦者的愤怒和鄙视。书中还作了大量的理性思考,对于一种运动、一种政权如此惨酷地迫害自己人民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古拉格现象
索氏在《古》一书中借助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均可查证),对一种运动及其所产生的政治制度展开了思考。这种思考是严肃和认真的,尽管不免带上一些感情色彩,但情感并未压倒理智,读者在其大段大段充满激情的责问和讽刺文字中处处可见到作者理性的光辉。作者引述材料一半是为了真实报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确无误地剖析那种运动和该运动之下的极权主义政治体制模式,索氏认为这种极权主义统治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表现为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这一切我称之为"古拉格现象"。
(一)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刑讯
几乎所有的冤狱都是在刑讯――非人的折磨――中产生的,古拉格自不例外。为了将无辜的人们投入劳改营,契卡人员想出各种各样的折磨方法逼迫"犯人"承认自己头上的莫须有罪名,作者在书中列举了31种刑讯方法,从心理上的折磨到肉体上的摧残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作者说道:"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毫无人性的人们有什么东西发明不出来呢?"也许在表面上看是很难想象一些刑讯措施的残忍性的,但由于契卡人员在用刑时往往都是结合使用各种方法从而在生理上耗尽犯人的体力,在精神上彻底摧垮其侥幸心理,最后是他们需要什么口供就能得到什么口供,作者在书中充满深情地说:"我的兄弟!不要责怪那些因此失足的人,不要责怪那些成为弱者而在不该签的东西上签了名的人――不要向他们扔石头。"是的,在如此惨酷的刑讯之下,又有多少人能挺过来呢,所以,我们若要责怪自诬的人,那就得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忍受非人的折磨。
(二)荒谬绝伦的司法
书中提到了多起荒唐的司法案例,在那个时代这是普通现象,如《古》上册第69页说到的一位厂长因为停止鼓掌而被判了十年的劳改,一位裁缝因为把针插在印有国家领导人照片的报纸上而被捕判刑,另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古拉格群岛对所有的冤案已经习以为常,真正因为犯罪而被判刑倒成了稀罕的事情。
(三)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
尽管人类的许多观念包括伦理道德观念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善良、真诚、谦和等等却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极权主义统治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孔不入,一切传统的伦理道德都成了它摧毁的目标。对任何问题,人生的看法,人们不得再有任何自己的标准,人们不再被允许信仰任问一种宗教,人们甚至不能按原先最自然的方式去处理家庭关系。
在古拉格时代的苏联,丈夫出卖妻子、妻子出卖丈夫那是司空见惯的,父子反目、母女成仇也是见惯不怪。在劳改营里,刑事犯一统天下,政治犯成了最底层的囚犯,他们的财物遭到抢劫,肉体备受摧残,人格受侮辱,少年犯们肆无忌惮,纵横行凶,无人敢管;在社会上,人们对陌生人永远抱着敌视的态度――只怕他们连累自己;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信任,不再有亲情,有的只是告密,有的只是把好朋友送进劳改营,
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大义灭亲"的壮举。也许,这一系列现象,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人而言甚至能够“如数家珍”,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索尔仁尼琴。
(四)株连性逮捕,集体流放
书中说到,许多人整个家庭地进入劳改营或丈夫服役、妻子流放。即便是80高龄的老人也绝不放过。
俄国谚语"森林被砍――木片纷飞"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这些受害的人当中,上到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军队的高级将领,下到一般百姓、工程师、技术人员、医生、学生、教授、工人、农民,囊括了所有的阶层。
斯大林除了株连这一绝活外,他还发明了集体流放,他曾将一些少数民族,整个民族整个民族地流放,还美其名曰:"强制迁移"。这在《古》一书中都有详细描述,此不赘述。
(五)超强度的死亡劳改和无端虐杀
超强度的死亡劳改是古拉格群岛的主要剧目,也是它的压轴戏,被投入劳改营的人们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每天工作十二――十六小时的体力劳动,工具极端简陋甚至索性就没有。在这种一天五百克(多一点的话七百克)的黑面包加一勺烂菜场(只是飘着一两片烂菜叶)的伙食条件下,大批大批的劳动者死于非命。劳改营的管理人员对于大量的死亡现象是熟视无睹的,不仅是熟视无睹,有一些杀人成性的管理人员甚至还逼迫被超强度劳动拖垮的人上工,如因病无法上工则就地枪决,罪名是怠工。而且杀人者往往还得到嘉奖,于是一些毫无人性的监管人员便演出了一幕幕为获奖而杀害犯人的丑剧。
二、一个民族的奋争
古拉格群岛的子民们,由于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和残酷,他们的生存智慧也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解决生活上诸如吃、喝、拉,撒、睡还是寻求异性的情感寄托,都表现出了惊绝今古的智慧和勇气,也表现出极其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幽默感,这也许正是俄罗斯这个伟大民族不至于被丑恶湮灭的原因。劳改犯们为了生存,用帽子当饭碗,没有解手的地方(在押解的车上),用皮靴当尿槽,为了不至于被冻死而拼命干活,为了摆脱杀人的劳动而自残肢体,为了自由而逃亡――尽管逃出去也是死,自由的代价是死!古拉格群岛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奋争的史诗,是一曲二十世纪超越了《命运》的宏大交响曲,更是一座绝不向罪恶和苦难低头屈膝的人类傲骨的丰碑。
如果仅仅描述古拉格群岛上人们的抗争,那是不足以全面反映俄罗斯人民伟大的。书中写到了一些头脑清醒、有强烈正义感、人格卓越的普通人,在苦难和丑恶面前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风范。安娜·彼得罗夫娜·斯克里普尼科娃,一个二十五岁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独立不羁的女性,在暴政来临之际,义正辞严,挺身而出,单枪匹马与丑恶势力奋战,她为此被多次关押,劳改十八年,但她一直没低头过,一直以不屈服的昂扬斗志生活在丑恶围布的环境中,她是幸运的,没有被枪毙,这是一个奇迹。而在索洛淮茨劳改营的几十名教派分子就显然没有这种"好运",按照教规他们对教众施舍物不得签收,而按古拉格规定,只有签收了才能领口粮,他们由于拒绝在表册上签收口粮而被送到一个荒岛上活活饿死,二个月后在荒岛上,他们的尸体已被鸟雀啄碎,但没有一个逃跑――这一切仅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在此,信仰显得多么伟大而焕发出绚丽的悲剧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只要他们迁就一下,他们就可以活下来了,但他们宁可饿死而不玷污教徒的清誉。这种崇高、崇高得平凡,却震撼人心。还有好多例子,不再细说,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俄国的脊梁们是如何完成他们的精神炼狱与再生的。当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到最大极限的污辱和蹂躏的时候,这些独立不羁的人们就成为拒绝同流合污的象征人格、独立的风标。他们拒绝成为别人思想的奴隶,他们拒绝在别人的鼻息之下苟且偷生,当伪善者们、教条主义者们、骗子们在贩卖狗皮膏药并且拿着刀子逼迫人们"掏钱"时,他们拒绝了,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他们刚颜不屈地抵抗对自由和正义的践踏。他们正是俄罗斯人民值得骄傲的儿女,正是他们承担了俄国的良心,使之不至于泯灭,这些普普通通而又傲骨嶙峋的人传承着俄罗斯的伟大传统。
(待续)
发稿:2002年7月17日
更新:200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