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上帝之子》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一月离开北京之前,友人赠我一本散文家苇岸的书,书名《上帝之子》。当火车无声无息地穿行在茫茫夜色里,我打开了苇岸先生的文字。我是任而流放的人,不能安于拘谨和控制,几乎拒绝过于认真或基本上喜欢调侃和简化,因此,注视对我来讲是困难的。但当我读到书中《大地上的事情》、《一个人的道路》、《养蜂人》等篇章时,我无比欣悦地发觉,在这片立春的文字土地上,生长着博大的宁静和饱满的平和,浮躁的心在字里行间得到聚敛和降落,苇岸是让人停止身处文明社会的劳作、产生另外的思考的一个人。这本书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边读边想,在这个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日益背离的商品经济时代,苇岸及其作品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呢?与其说,我关注苇岸及其作品,不如说我关注一种精神可能。
一直觉得,构成一个人一生的骨骼和血质,早在他初生于这个世界之时就已经被天地所赐予了,后天的生活则给予证实和丰富,实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生活俭朴、忠于信念的素食主义者,生活在天明地净的城郊,有着山羊一样温善的眼睛和大地一样宽厚沉默的胸怀。如果说,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一个使命,那么苇岸就是“大地的守望者”,他忠诚、博爱,感恩,并保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忧患意识。他的精神气质体现于一切他笔下的讲述:敦朴正直的白桦、安静祥和的天边小镇、孤单而幸福的放蜂人、温驯并被赋予悲剧生命色彩的羊......他崇敬托尔斯泰和梭罗,倡导“土地道德”,并身体力行地在大地上观察记录:日出、鸟的营巢、麦田、节气......苇岸不仅以宏观、俯视的思想和眼光描述自然物观和人文现状,更是处处体现出一种愉快安全的家园意识,表达出回归朴素、自然的愿望。神的意志在苇岸的具体生活中得到了体现,那些花鸟鱼虫自然万物,我把它们看作是灵魂的实体化,毫无疑问,《上帝之子》以最朴素的原始意志,打动了我这个泛神论者的心。
记起一句古老的哲言,“美是难的。”我不知道苇岸在这些短小简约的描写记述里,内心是经过怎样地思考辗转,而把最后的文字又交还给了质朴的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我读苇岸的文字,就像是一个旅人无意间经遇了田园,并被“满载谷粒的色彩和婴儿的清新”的阳光所吸引。他新奇并感激地注视着这个大地劳动者,看到他在季节的光线里,以求实和智性的观察洞悉作刻刀,精雕细琢,刮垢磨光,使一樽樽文字雕塑如枝头果实一样诞生,以接近完美的姿态呈现于土地之上,通体散发出对生命悲悯的爱之光芒。这是最富诗意的哲学了,是真正的艺术家在大地感知和自我观照之中,赋予返朴归真的力的热情。
我个人也非常心议苇岸的几段话,他说:“我希望我是一个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见谁,我都把他看做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苇岸这样形容自己的名字,他说:“这个名字在视觉上是一片朴素风景;还有它原本的谐音可警我在灵魂上自励一生。”而我在读完了《上帝之子》,再读苇岸这个名字,正如他所表达的对散文的认识一样,具有“能够诞生距离和地平线的美,以及接纳、包含和负载一切的姿态,永远会令人沉醉或深思。”用这一段话来表达苇岸及其作品给我的整体印象,真是再精当不过了。
工业文明占据并浸染了今天的世界,人们处在异己的环境之中,为争取生存权利、获得更高的物质利益而产生畸变和病态,道德千疮百孔,价值取向也变得暧昧不清。我们已经忘了自己是宇宙的人,我们失去了真正的个体意识。只有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缅怀失去的自然。卢梭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梭罗远离文明走进自然,写出了超验主义圣经《瓦尔登湖》;苇岸将物质所需降至极少,践行素食主义,提倡土地道德,并在《大地上的事情》序言中讲:“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应是通过其作品,有助于世人走向尧舜或回到童年的人。”
后来在电话里和友人讲,苇岸是寂寞的。友人说,不,他有许多的朋友。我明白,苇岸生前在写作圈里人缘极佳,他和文朋诗友在心灵和文学领域的交流沟通获得了极大程度的相契和呼应。但是,我仍觉得他寂寞。苇岸站在主流文字之外,将谦敬清明的一生燃成一本不足17万字的小书,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与悲悯,然而,相对于这个灯红酒绿、物欲弥天的世界,苇岸身处一隅发出的光亮是那样的微弱。现代工业文明的车轮依然轰隆隆向前,时代汹涌的大潮不会停止。战争还在继续,自然环境还在恶化,地表满布争夺、贫穷、被污染和被侵占的疮痍,人和动物们正不断地失去家园。苇岸在远处注视着我们这个世界,他又是多么的寂寞。
但是,苇岸--这个清醒而又温和的人,通过文字,以他心中婴体一般明净的辉光,唤起了我心中的稚朴和澄澈。如果说,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都是在艰难地求证,代表了人及人类的状态,那么,还有比直达本体、化身共有更为美妙的事情么?当月亮隐去,而月光布满空旷的原初世界依然慈悲;也许照耀只是一瞬,但仰望却会是一生。尽管苇岸的文字仅仅是开始,但也已经难能珍贵和足够了。有时我就遁于他的某一句话里,如同耕种于村庄、田园,目视着蜂飞蝶舞、河流远去,我回到了童年和世界的开端,感觉自己重新被大地拥抱,被内心收留。
转自“读书沙龙”,节选。
发稿:200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