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历史回廊

历史故事:救民如救火的第五访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多难的童年

古代的复姓较多,有的还很奇特。比如以“第五”为姓者,恐怕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在汉朝就有。下面所要介绍的一位体察民间疾苦、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廉洁秉公之士,就以“第五”为姓,他叫第五访。《后汉书·循吏列传》还为他写了传,颂扬他的事迹。

第五访,字仲谋,是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第五访就是在这种贫困的环境里出生,又经受饥寒交迫的磨难。尤其不幸的是,他早年就失去了父母,只好依附于兄嫂家里,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

兄嫂的生活自然也是饥不能充食,寒难以添衣。在清贫之极,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第五访稍大便到豪门富户家里当雇工,把挣来的钱奉养兄嫂。苦难的童年,磨炼了第五访的性格,使他能够体会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辛酸。贫困和苦难并没有使第五访丧志,反而激励了他勤学苦读的志气,这也许是祖父留下的遗风吧。第五访一有空闲时间,就借来富家的书籍,孜孜不倦地阅读,他特别注重学习治国之道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技艺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

初为官吏

由于汉代选拔官吏不把学府读书取仕当作唯一途径(正式的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建立),这给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却有学识的第五访能够做官带来了机遇。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这“功曹”的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

第五访克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10倍。

张掖救民

不久,第五访升任张掖(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太守。第五访上任后,这里遇到少见的大旱,从春至夏,滴雨未见,大地干裂,焦土千里,幼小的庄稼苗全部枯死。到秋天,许多农家颗粒未收。一些奸商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一石粟竟要几千钱。贫穷农家,哪里有钱购粮。荒年如此严重,许多农民忍饥挨饿,奄奄待毙。

第五访看到乡亲们陷于水火之中,受此熬煎,个个奄奄一息。这惨状如同撕肝裂肺,令他坐卧不安,心急如焚。为了拯救这些生灵,第五访当即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是有一些官吏,害怕未经批准就打开国家军用粮仓,朝廷怪罪下来,担当不起责任。他们提出,还是先上奏朝廷,获准后再行为妥。

第五访听了这种意见后,果断地说:“如今时间紧迫,救民如救火,一刻也不能容缓。若等上报,批准再行事,就等于把灾民推向死亡的绝路,这怎么能行?”

第五访略停片刻,以无畏的气概说:“我是一郡之长,乐于以自身性命挽救众人性命。朝廷怪罪下来,由我一人负责,是杀是剐,鄙人心甘情愿!大家不要犹豫了,救人要紧。”于是,国家军仓一一被打开,按着户口人丁的多少,为灾民分发了救济粮,拯救了众多百姓的生命。

事后,第五访把灾情和开仓赈济灾民的情况报告给朝廷。汉顺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怪罪第五访,还特别赞赏第五访的果断行动。为此,顺帝特发诏书,嘉奖第五访赈济灾民的事迹。

由于第五访为官最能体贴民情,把灾民的疾苦和生命看得最重要,终于用办实事的果敢行动保全了一郡百姓。

翌年,第五访率民救灾建业,恢复生产,再加这一年风调雨顺,终于获得农业丰收。收获季节,官民喜气洋洋,打谷入仓。界内无盗无贼,一片太平景象。百姓们含着喜悦的热泪,感激第五访这位农家人的“父母官”。

据记载,第五访后来奉调做了南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太守。以后又官拜护羌校尉。他的廉洁为官的事迹和威望,同样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