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赞成“法律大于皇令”,天下无冤狱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整理/严自律唐朝太宗皇帝是一代圣王,“濟世康民,偉有成烈”,贞观之治成为后世明君仰慕的典范。史书上对这一时期有很多记述,其中《资治通鉴》记述了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丁亥年)太宗皇帝和大理寺少卿戴胄的一段故事。
上以兵部郎中戴冑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廕,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冑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冑前後犯顏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用现代文讲述上面的故事是说,兵部郎中戴胄忠诚廉洁,公平正直,唐太宗把他提升为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庭副庭长)。由于当时有很多的选人,伪造资历,冒充名门,弄虚作假,来骗取官职;唐太宗下令叫这些人自首,如有不自首的,一经查出,就要处以死刑。不久,查出了一个这种假造资历的人,唐太宗想把他杀掉。
戴胄说:“按照法律规定,这个人应该判处流刑。”太宗就发脾气说:“你这不是你想遵守法律,而却让我的命令不执行,以失信于全国么?”
戴胄回答说:“皇帝的命令,有时是出于个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却是国家颁布用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出于痛恨那些伪造资历的选人,所以想把他们处死。但现在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合适,我认为还是应该依法处理为好。这才是抛弃小忿,保存大信的作法。”
唐太宗转念一想,十分赞成戴胄的“法律大于皇令”的观点,就说:“你能这样坚决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戴胄为了坚决依法办事,曾经多次冒犯皇帝的尊严,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象喷出来的泉水一样,他的意见,都被唐太宗采纳了,因此,全国没有发生过什么冤案。
(转自《正见网》,有增删)
发稿:2013年6月16日 更新:201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