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悲哀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已忘记了何时起喜欢读诗的,总之是进了初中之后的事了。诗词的魅力在于让人有一种对美的感性的认识。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它,月亮才不是一般的月亮,太阳才不是普通的太阳;有了它,一切都变得美好:即使是眼泪也有它的动人之处.即使创伤也有了它的美。然而——
如果我是杜子美,见到现代诗,也会说“感时花溅泪,诵时鸟惊心。”
如果我是陆放翁,读到现代诗,也会叹“格式虽在,神韵难托。莫!莫!莫!”
回顾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唐代的诗歌,内容十分广泛:有送别友人的,有思念家人的,有评古论今的,有抒发壮志的,更有交待遗愿的。这一时期的名诗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到了宋代,诗风渐衰而词盛,但内容已不及诗的广泛,大多是些伤春悲秋之作和怨妇词,但还不乏一些充满壮志豪情的佳作,一如岳飞的《满江红》,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时期的词人也有许多,还出现了几对父子兵,如苏洵,苏轼,苏辙,又如晏殊,晏几道父子。元,明,清的诗词风有所压制,主要原因是文字狱。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段时期,一大批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又开始了诗歌创作,只不过内容只局限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抵只有徐志摩独自“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到了当代,对祖国的热爱几乎全部转移到了情人身上,有人自比作《悲伤稻草人》,有人自比作《一棵开花的树》,还有人自比作木棉。想不通为何爱能使他们连人都不要做了。在我所知的当代诗人的诗作中,没有涉及到爱情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童话诗人”顾城。
诚然,文学作为精神领域的东西,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内容,这种内容又是必然的,用马克思哲学的观点说是:时势造就英雄,尽管诗人的产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于人类发展史而言,或许文学的最终作用不是表现了什么,而是后人能从中看出这个时代所折射出来的光芒。然而,现在这数以万计的情诗能折射出什么光芒呢?
再回头看诗歌教育。我国曾是一个诗教发达的国度,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读诗背诗,属对写诗,是传统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内容。然而,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诗教的传统被摒弃了,中学语文教学远离了诗歌——入选教科书中供中学生阅读的诗歌数量极少,选编也并不恰当——古诗不选传世名作,现代诗不选海涅雪莱普希金不选顾城食指徐志摩不选北岛海子戴望舒;阅读教学中从不介绍一些学生应当了解的诗词基本常识或诗歌艺术表达技巧,也没有引导你去用心理解诗人的情感,去深入领会诗意境、诗文化,只是机械记忆多,入情吟诵少。在这种诗意放逐的情形下,语文课是苍白的、枯燥的、令人厌恶的,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同时,语文的希望、语文的出路还是诗意。语文要进行语言训练,可训练若不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就变成了机械操作;语文要进行思想教育,可思想教育若不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就是赤裸裸的思想灌输;语文要进行智力培养、人格培育,要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可如果没有诗意的安抚慰藉润泽滋养,这些都将落空!所以,目前的语文教育,急切需要诗意的回归!请问:没有诗,如何启发我们的灵性?没有诗,如何激扬本真的自我?没有诗,如何燃烧生命的激情?没有诗,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诗意的课堂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毫无意义的重复,没有令人厌恶的俗套;诗意的课堂应当时时给学生以惊喜,因为它像学生的梦想一样缤纷多彩;诗意的课堂应当时时给学生以鼓舞,因为它从悠远的历史、从历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那里汲取了无穷的智慧。诗意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那样一个极富魅力的境界。然而,这样的境界离我们又是多么的遥远!当今,人的诗意化和社会的诗意化越来越淡薄,甚至连语文课也那么功利实用,这是莫大的悲哀。大众的情趣永远趋向肤浅、庸俗、低级,如果连语文课也不能在诗意的浸润下给人以深刻、高尚和雅致,那么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将何所寄托?!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感叹我们周围少了许多人文关怀——连读书都紧紧和分数联系在一起了,又有谁会来教导学生有点人文气质呢?人文关怀是需要人有一点看诗的心境的,时下的人,缺少的就是这种心境,现实、浮躁,自然就把世界的美给掩藏起来了。于是,我们的社会有时候就变得冷冰冰了。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胸襟,没有“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诗词的阅读能够让人们的头脑、精神直至灵魂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只有能看诗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才能感受美,因此,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实在应该多读些好诗,从而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而且现在读的诗歌会在你心中积淀,拓宽你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使你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冷漠,变得麻木,而会坚持自己对世界的温柔的心。然而,事实却又一次地悲哀!如今的青少年只有极少一部分喜欢诗词。不喜欢,因为没办法喜欢!——数理化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和精力从容涵咏;也没必要喜欢——看看高考试卷中的那两个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选择题——它们把充满审美愉悦的诗歌欣赏搞得那么面目可憎,读再多的诗歌有什么用?试卷中就那么几分,而且还常常是禁不住推敲,瞎蒙蒙就足以应付了。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诗经》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死,《离骚》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死,“汉乐府”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死,“建安风骨”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死,李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死,苏轼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死……他们应该永远活在产生这些大师和经典的民族的后代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呜呼,诗词之悲,岂不亦余之悲哉!
发稿:200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