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窗: 难忘那年元宵节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李正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奇缺,所有东西都要按人口凭票供应。春节期间,已尽可能地把平时勒紧的裤带松了一松,所以一到正月十五,虽然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供请客的了,但元宵的汤团是必定要吃的。大清早起来,母亲用春节省下的糯米粉和豆沙包汤团,我就和邻居的伙伴们到外面弄堂玩去了。
就在我玩得感到肚子有点饿,跑回家门时,却看到一老一小两个外乡人正站在我家后门口,老者瘦骨嶙峋,连胡子眉毛都已灰白,弯曲的背上掮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袋子,蜷曲着青筋的左手牵着一个约六七岁的小女孩。同样的精瘦、同样的衣衫褴褛,只是她手上端着的,是一个打满补丁的空的大碗,望着灶间里正在烧汤团的母亲,轻声地、然而却坚定地说着听不懂的方言,只是从他们的表情上,猜得到是在要饭。我冲进屋里,直嚷着要吃汤团。母亲轻声地说,他们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我们每人省下两个,他们就也能吃上元宵了。
正说着,忽听背后传来那老人的惊叫声,我转过头去,只见小女孩正双眼紧闭,慢慢地委坐下去,手中却依然紧紧地捧着那只大空碗。“快!快把她扶起来。”母亲焦急地说,一面掀起沸腾的锅盖,一下子捞起满满一勺白花花的圆子,倒入那满是补丁的碗中。那白胡子老头接过汤团,一面感谢,一面就着热汤喂给小女孩吃。
那天我破天荒地没有吵闹,只是默默地吃完了我的一份汤团就离开了。亲眼目睹的这件事,使我一下子成熟起来:了解了母亲的胸怀,在朦胧中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涵义。
From <<新民晚报>> 2/21/01
发稿:200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