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义与司法建设”──最后一个问题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张劲秋 去年9月,我考进了北大法学院。一个周末,法学院的一位教授举办一个关于“正义与司法建设”的讲座,我们班的大部份同学都早早赶去了。那位老师学识渊博,见解独到,让人如沐春风,而现场气氛也十分热烈,能容纳五六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走道里还站了不少人。老师讲完之后,举手提问者络绎不绝,眼看着时间已经超过了预计的两个小时,于是主持人插话,提议大家提“最后一个问题”。得到这个机会的是一个一直站在讲台侧方人群中的女孩,一袭黑衣,清秀瘦弱,她才开口说第一句话就泪如雨下。这个女孩并不是北大学生,她到北京是为了上访而来的。几年前,她的哥哥只因为和一位售货员争吵了几句,竟“惨死在有权有势的人的手中”,而她走遍了所有她认为能“申冤”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她一个答复。 “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我要到哪里才能找到您所说的那种正义?”
我相信,我们的老师没有丝毫搪塞她的意思。他自己经常到“今日说法”、“社会经纬”作嘉宾,曾为许多冤案、错案大声疾呼,可是就在那一刻,我看见他所能够告诉我们的那些理论在现实的石壁上撞得粉碎──他只能对那个女孩表示同情──“我很抱歉,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这样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作为一个法学家,他的答复令我惊愕。
讲座结束了。所有人在一片沉默中走出教学楼,几乎没有人说话。这个女孩含泪的双眼,也在瞬息之间消失在夜色之中。师哥师姐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以前也时常发生,在法学院的讲座上,经常会有投诉无门、走投无路的人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央求我们的老师为他们主持正义。可是,作为学者,我们的老师实在是不比他们更有力量。
这就是我在法学院听的第一场讲座。我真的希望它不是我变得麻木、习惯与熟视无睹的开端。
发稿:2001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