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不愧蒼天不愧民”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智真

“清廉”是對官員操守的表征,強調的是為官者的品德。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們講究天理良心,相信因果報應,崇尚潔己愛民,清心直道,淡泊自律,深受百姓的擁戴和推崇。他們或為表示心跡志向、或為警示自身而作的詩、文、辭、對聯等,膾炙人口,充滿正氣,為後人留下無數佳話。以下舉些例子。

詩歌

西漢時,汲黯新任淮陽太守,當地豪紳們欲備厚禮登門拜望,汲黯知悉,即寫詩一首以榜文張示:

太守府門朝南開,無理有錢莫進來。
自知之明聽勸導,行賄則是小人才。

唐代杜甫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府中當幕僚。一次,有人送他一條十分名貴的毛毯,名“織成錦”。杜甫原物送還後題詩曰: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
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

唐代白居易上任陜西周至縣縣尉時,針對當地賄賂之風,他當堂宣示:

自古衙門面向南,理在後邊錢在先。
本縣改衙面向北,錢路堵衙理通天。

此詩一出,百姓稱頌,政風煥然一新。

宋代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不愛烏紗只愛民”,民間稱其為“包青天”,婦孺皆知其名。他出知端州(廣東肇慶)時,端州的特產——端硯聞名天下,當時的權貴、大臣、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而包拯直到離開端州,也沒有帶走一方端硯。他在府衙中央大廳墻壁上書寫了一首明志詩《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宋代山西陽城知縣張之才,任上清謹愛民,頗有政聲。他秩滿離任時去當地商湯廟辭拜古帝商湯,並賦詩《辭湯廟詩》:

一官來此四經春,不愧蒼天不愧民;
神道有靈應信我,去時猶似到時貧。

表明自己在陽城做官四年,上對蒼天下對黎民都問心無愧。神明鑒察,自己離任時就如當初上任時是一樣的貧窮。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秋闈考試,李汰抵閩後,有的考生連夜上門想送禮通路子,被李汰一概拒絕。第二天,在科場的門上,高懸著一幅大匾,上面有主考官李汰題的一首詩:
  
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
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黃金不換清貧,主考官正氣凜然,利益面前毫不動心,同時告誡人們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神共知。

明代於謙,為官一生家無余財,他曾針對當時許多官員乘巡視之機搜刮錢財,回京後向上司送禮物的風氣,寫了一首《入京詩》:

絹帕麻茹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搜刮的危害,清廉的必要,輿論的反應,勸諫的苦心,盡在詩中。

明代況鐘,曾外放蘇州知府,他到任後平反冤獄,揚善懲惡,興修學府,關心民間疾苦,被蘇州人稱為“況青天”。他任滿赴京考績時,寫下了一首詩《離任》:

檢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
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簡易輕便的行囊,天日可鑒的坦蕩,超然物外的思緒,大義凜然的正氣,躍然紙上,令人過目難忘。況鐘還寫了一首《拒禮詩》:

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註如泉。

描寫出當他離任時,“士民”們紛紛趕來為他送行的感人場景。

清代葉存仁先後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為官三十余年,毫不茍取,甘於淡泊。有一次,在他離任升遷之時,僚屬們派船送行,但船只卻遲遲不啟程。直到夜半時,才見一葉小舟劃來。原來是僚屬們為他送來的禮物,因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選在深夜送來。葉存仁見此情景,揮筆寫下一首拒禮詩,並將禮物退了回去:

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相送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好一句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的“不畏人知畏己知”,彰顯了一種嚴於律己、力行道義的自覺境界。

楹聯

明代吏部尚書王恕,為官清廉,任人唯賢,曾題聯懸於吏部大堂:

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
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饋遺”、“苞苴”均指賄賂。此聯告誡人們,切莫以賄賂買官賣官,並以此自律。 

清代張伯行從來不受屬下分文贈禮,備受康熙皇帝的稱贊,他任福建巡撫時,為杜絕送禮者,曾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在巡撫署衙門外: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
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文字簡潔,瑯瑯上口。那些送禮者見此檄文,不敢自討沒趣,均悄悄離去。

清代無錫知府武漠赴任時,在置衙掛出副對聯做安民告示,其中有一聯曰:

罔違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該聯一貼出“四方人皆聚觀,時先聲所奪,平日紳衿之出入縣庭者,皆息危懼”。

清代忤墉在河北樂亭當知縣時,曾在大堂柱上親自書一副警示聯:

受一文分外錢,遠報兒孫近報身;
做半點虧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

連收受一文分外錢都要得如此報應,警示人們要惕勵因果,切莫欺心。

言為心聲,古代清官們的拒賄詩聯可以說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從中可以看出其信奉“烏紗頭上有青天”、“舉頭三尺有神明”、“官清民自安”等道德理念和為民造福的決心。他們坦蕩的襟懷,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百姓的浩然正氣凈化著人們的心靈,同時也警醒和勉勵世人:敬天信神,相信善惡有報,時時處處遵守天理、道德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