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懷想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西如【明心網】農歷正月十三,國歷二月四日是“立春”,天之本懷也。唐代詩人曹松《立春》詩云:“木梢寒未覺,地脈暖先知;鳥囀星況後,山分雪薄時。”秦漢時將一年分二十四節氣;《春秋》中有春、夏、秋、冬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二十四節氣的記述:“一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醜則大寒,音比無射。……故曰距日冬至四十五日而‘立春’。陽氣解凍,音比南呂,加十五指寅,則雨水。主比夷則……”完整地說出二十四節氣的緣由。
春是美麗的開始,清代萬鼎的《村居》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裏散學歸來早,忙趁春風放紙鳶。”明代李攀龍的《和許殿卿春日梁園即事》:“梁園高會花開起,直至群花猶未已,春花著酒酒自美。丈夫但飲醉即休,才到花前無白頭,紅顏相對若為留。春風何處不開花,何處開花不看來,看花何處好空回。”此詩三句一韻,有參差錯落之美。詩中頌贊春日、春花、春酒和賞花人,洋溢著人與春花婀娜多姿的欣喜和氣氛。
朱熹《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從春天聯想孔子“弦歌之地”泗水之濱;從萬紫千紅,遙想孔門學問之博精深。警覺春天心情是無盡,對春之盼望是無止的。
“春天”是:“杏花初落疏疏雨,楊柳輕搖淡淡風。”欣欣向榮、百花齊放、好鳥爭鳴的時節;是“曉霧忽無還忽有,春山如近復如遙”、“近來中酒起常遲,臥看南山改舊詩;開戶日高春寂寞,數聲啼鳥上花枝”的春意時令。故自古以來,人人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在人間草木新。”這些於“春”之贊美,都表示“春”是人間最富有的時光 ,人們希望之所寄。
人生處順境時,覺得心中有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希望之火、快樂之泉。感到人生之可親,萬物之有情,處處充滿著樂趣。決定人之是否快樂的、積極的,還是憂愁的、消極的,完全在乎一瞬之間,若把握不住,則會“屈指數春來,彈指駕春去”,“惜春連日竟昏昏”、“世事短如春夢”的謂嘆!若把握得恰到好處,那就會過著“花言笑、鳥爭鳴、石解語、靜觀皆自得”的“第一濃妝第一春”、“花間酌酒且高歌”的悠遊自在、飄飄欲仙的、安逸的、瀟瀟灑灑的、無憂無慮的日子。
哲學家詹姆說:“人性最強烈的一種欲望,是受到別人的敬愛。”名作家梭羅也說:“人能夠生在世間何等幸運,所以看到人們的眼睛是可愛的光芒。”意思是說,人在春意盎然裏,所接觸的人、事、物,是美好可愛的,是充滿花開富貴春,鳥語花香的。
我們深知激蕩的空氣,永遠新鮮;長流的水,永遠晶瑩;荊棘的人生,永遠光明;那麼長久的信仰,可以使人自律;春天常在我心,就會永遠保持快樂,開出燦爛的花,結出美麗的果實了。@
發稿:2012年3月30日
更新:201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