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加為好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方靜【明心網】M是個心思細膩、多愁善感的性情中人,常常喟嘆知己難逢、知音難尋,不只一次謙稱自己是無德無才的的獨行俠,註定孑然一身。其實,他溫文儒雅、彬彬有禮,頗為相識者稱道,只是有一股“和而不同”、“群而不黨”的特質,因此,才時有踽踽而行之慨。我總是以“你拒人於千裏之外”來回應,而“不以為然”是他一貫的答覆。一個話題,各自表述,觀點不同、看法歧異,結果通常是沒有定論、不了了之。
那天,雨後的夏夜,夜來香花香四溢,難得的清涼舒適,M在電話那頭,娓娓述說白日裏勉為其難,配合山友走訪客家山村的事情。正要盛贊他的包容體貼、隨和親切,話未出口,他倒先慨嘆了一番,當然,又觸及了“伯牙絕弦,再無知音”的討論。我靈機一動,告訴他──怎麼會沒有朋友呢?Facebook裏,有多少人等著你將他們加為好友啊!這個議題,引起了他的興趣,他說了一段朋友在社群網站上發生的事……
這位朋友年過半百,兒女皆長大成人,而且各自獨立;丈夫事業在中國,長年分隔,聚少離多。所以,工作之余,為打發時間,在Facebook裏結識了一位很談得來的朋友。經過數月網路往返,日前,對方要求碰面晤談,她詢問M的意見。M說他客觀、理性的為她分解剖析了一番,如何處理由她自行定奪。聽他說罷,我沒有任何評論,只談了對“加為好友”的想法。
應國外朋友的要求,大約三年前,在 Facebook註冊了一個帳號,以便與她交流聯系,不過,卻從來未曾使用過,寧可透過E-mail、或者電話來傳遞訊息。我大概有一個既笨拙又固執的老靈魂吧,面對網路上那許許多多相識、或不識者,要求“加為好友”的邀請,總是感覺到虛幻不實、心存顧慮,偶爾上線瀏覽過後,留下默默的祝福,即匆匆離開。 M指出,在這個網站裏,每個人能夠“加為好友”的極限是五千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真的可以“相交滿天下”了!
另外,我對“好友”的認知,是傳統、過時的。雖說不必然要做到刎頸或忘機,但是卻一定要相知且相惜。“好友”之間,真誠尊重最重要。一份美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無法刻意求得的,而友誼永遠是一個甜蜜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如同蘇聯作家高爾基(Maksim Gorkiy )所言:“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我們應該這樣要求自己的朋友,這樣的友誼才是真正可貴的。”
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所闡述的友誼,更是一個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他提到:“……除了加深心靈的深度外,友誼不該有別的目"俊V磺笳孤棟榫髑系陌皇前僑鐾換岵兜轎摶嫻畝鰲T改闋詈玫囊磺辛舾笥選K糶脛濫愕牡統保踩盟濫愫榱魈鹹系難印D憒蚍⑹奔洳耪宜愕吶笥閹閌裁矗坑澇隊媚閔畹氖奔淙フ宜K錳畈鼓愕男棖螅皇悄愕目招欏S巖甑奶鵜壑校贛謝緞屠秩さ姆窒懟P牧櫬有∈攣鐧穆端蟹⑾擲杳鰨只廊灰恍隆!?p>我野人獻曝、漫無章法的胡亂發表了一通,M竟然不以為忤,甚至還深感心有戚戚焉,看來算是有了共識。就在這個時候,聽得窗外淅瀝淅瀝作響,雨又開始下了,下在有詩、有花、清涼如水的深夜裏,但願此情此景,能稍解M的孤寂落寞。@
發稿:2011年8月5日
更新:201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