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孝”(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歸去來兮【明心網】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其實這也是儒家的話,這句話曾被人用來作為打人的棍子。這裏不想去討論,百善裏這孝是不是第一位的,應當說“孝”很重要。但這裏這個“孝”必須是符合善的,或者說應當是符合義的,義前面還有仁,再前面還有德,更前面還有道。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不是說你聽父母的話,為了父母而做什麼就是孝,否則就是不孝。
你為了養父母,你去偷盜、搶劫,貪汙、受賄,連善多做不到,更不要說符合義了,那怎麼談的上孝。你聽父母的話,逆天叛道,數典忘祖,欺師滅祖,欺騙天下,那能是孝嗎?前面說過,庶人養父母的物質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而得來的;士以上的階層,不是說養了父母,對父母好了就算孝的,當然那也是根本要做到的。
古代有句話,叫“忠孝不能兩全”,現在一般人的概念中,這個“忠”是愚忠於皇帝,一切聽命於皇帝,為皇帝死就是“忠 ”了。其實忠不僅僅是對皇帝而言的。古人與人交往、做事多要講忠。曾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這裏的“忠”作盡心竭力解。忠字上中,下心,我的理解把心擺的中正,把事放在心上,盡心竭力的做事,可謂忠也。
有句古話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我不知道這句話最早出自哪裏,但它不符合孔孟時代儒家君輕民眾的理念,前面也說過,儒家並不提倡盲從。忠於皇帝,其實應當是傾心竭力為皇帝做符合道義之事;現代我們可以把它引伸為傾心竭力去做符合普世道德之事。這裏的“忠”是士、卿大夫、諸侯、天子之“孝”,而 “孝”只是庶人的孝(以養父母、照顧父母之孝。)當為國盡忠(大孝)時,“孝”(小孝)應當由國來承當,那樣忠孝就不矛盾。
“孝”的概念,也不是一直就有的,是儒家提出的教化民眾的方法,一家人因有恩有情、血緣關系,教其慈愛、敬順,比較容易,然後再推向天下。“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禮記.曲禮上》)按老子的說法,儒家是大禹時代開始的。老聃曰:“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並起。”(《論語.寓言十四.下》)也許孝也是那之後才有的概念。
孔子描繪過在他之前的古代,有一個大道能行的理想社會狀態,那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鰥)寡孤疾,皆有所養;”(《禮記.禮運第三十二》),那時的人們也就無需提孝了。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過,“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裏的絕仁棄義其實不是不要仁義的意思,而是返本歸真,回到更高的有德、有道的本來狀態 ,不提“孝 ”已符合“孝”的要求了。
“孝”是對在家人說的,根本目的還是維護人類道德、維護人類秩序,佛、道、西方正教的出家人,直接就是為了提升道德,無需以孝來衡量,他們講善、講慈悲、講博愛,對所有人多要好的,是更高的要求,他們為維護人類道德做出了巨大貢獻。
發稿:2010年1月11日
更新:2010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