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故事(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月【明心網】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
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沈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
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雕。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黃帝陵位於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裏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蔥蔥。黃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陵內只葬有黃帝乘龍升天時掉下的一只靴子。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黃帝的記載,例如,《山海經·西山經》云:“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
《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云:“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秘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淩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同書《辯問》篇稱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聖人,曰:“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黃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極言》篇則歷敘黃帝遍歷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後得道升天的故事。
發稿:2009年6月12日
更新:200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