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古代稱打敗仗為“敗北”?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明心網】在電視或書報雜志上,我們經常看到運動、技能比賽或競選等各種競賽中,失敗或沒選上的一方,被稱為敗北。但是,在古代為什麼稱打敗仗為“敗北”呢?

“北”字在甲骨文中,狀似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另外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記載:“北,乖也,二人相背也。”所以古時的“北”通“背”,如《戰國策.齊策六》上載:“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這裏的北是指背叛。整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因糧盡援絕,已經餓到要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卻都沒有背叛你的想法,你就像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

此外,在古代兩軍爭戰,打敗仗的一方向後逃跑時,總是以背對敵;而戰勝的一方,則是朝著敗軍背後追擊。所以,“北”字又逐漸有失敗、敗逃之意。如《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意思是打三次仗,失敗三次。又漢代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

敗北,就是打敗仗往回逃。如《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這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在垓下,突出重圍後對身邊士卒說的。意思是說,我自起兵到現在已有八年時間,親身經歷了七十多次戰役,所有阻擋我的軍隊,都被我消滅,所有攻擊我的,也都被我征服。我沒有打過敗戰,所以能稱霸天下。

所以,古人所說的敗北,就是“打敗仗轉背而逃”的意思。後來人們也就沿用古人的用法,但漸漸的“敗北”不只是指戰爭失敗,也用來泛指在各項競賽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