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守貧固窮的陶淵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林梅英

【明心網】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南朝宋朝建立的八年後過世,享年六十三歲。〔南朝梁〕鐘嶸稱他為“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為東晉王朝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為長沙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但至陶淵明這一代,家道已經中落,加上陶淵明年幼喪父,家中孤兒寡母僅以薄田為生,因而生活貧困。

迫於經濟的壓力,陶淵明出仕了。二十九至四十一歲期間,時仕時停,共做過幾年幕僚、縣令,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拳拳向鄉裏小兒”,所以作〈歸去來兮辭〉,表示不願違背躬耕的志願。陶淵明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辭官隱居。辭去彭澤縣令後回家務農,從此隱居不仕。

自棄官後,必須躬耕田畝,以保障一家大小之溫飽。他在〈歸園田居〉其三中描述戮力躬耕的生活,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從文人到農民,初務農耕的他常常工作到夜晚才回家,極為辛苦,但是,南山下所種的豆子還是不及草茂盛。

在農耕的日子裏,淵明所種植的農作物遭遇旱災、風災、蟲災等各種災害,莊稼欠收,就面臨長期挨餓的饑荒。他在〈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夏天長時間挨餓,夜晚沒有棉被可以蓋。饑餓的時間真是難熬,只好天黑時等待清晨雞鳴,白天時又期盼傍晚鳥兒歸巢。晚年的淵明時甚至到達乞食的塗地,陶淵明作〈乞食〉一詩,詩中說:“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人意,遺贈豈虛來。”饑餓迫使我去乞討食物,卻不知道該往哪裏走。不知不覺走到了某個裏,敲門之後卻不知道說些什麼。主人明白了我的來意,贈送我東西,使我不至於白跑一趟。

〈有會而作並序〉是淵明晚年之作,詩中反映了作者處於極度饑餒的狀況,卻依然能夠守志固窮。此詩寫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可足吝,徒沒空自遺。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

語譯:年少時家境貧困,老年更是經常挨餓。平生所羨慕的食物是豆麥,怎麼敢奢望美味?我現在饑餓的境況好比孔子的弟子子思,一個月只吃九頓飯。沒有衣服換季,炎熱的夏天還必須穿著冬天的寒衣。一年的歲月已經將盡,為什麼還會這麼悲慘?常思施粥者黔敖的心腸好,深感不食“嗟來之食”的蒙臉人不應該拒絕食物。 “嗟來之食”不足以為恥,總比白白死去、失去生命的好。我的志願不是做“窮斯濫矣”的小人,而是立志要做“固窮”的君子。饑餓也就算了,沒有關系的,好在有許多古人為師。

“菽麥實所羨”、“當暑厭寒衣”寫出了食、衣方面的匱乏。“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寫出其效法先賢,樂天知命的精神。他寧願受此窮困之苦,也不願違背自己的心願,可見其毅力與道德節操。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以大量的筆墨,描寫貧困生活的文人。貧困的日子中,不管三餐是否不濟,淵明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保有著君子固窮的節操。淵明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能守貧,不怨天尤人,這是他在情感上超過普通人的地方。長期饑餓下,他藉古人固窮的節操來安慰自己,把那些安貧樂道的高士作為學習的對象,用以激勵自己。〈詠貧士〉其二中說:“賴古多此賢”,幸好有古代貧士可作為固窮的榜樣,古代聖賢的道理可以戰勝悲傷的容顏,也就“道勝無戚顏”了。

──本文轉自第73期<<新紀元周刊>>自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