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民族美德之光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陸文

【明心網】晉代陳壽撰《三國志》史書後,裴松之加以補註。補註本第十一卷引述《先賢行狀》中,敘述了一位名叫王烈的先賢事跡,至今讀來,仍令人肅然起敬。文中寫道:

王烈是東漢時代的人,他博學多識,通曉大道,秉義處世,百折不回。品性和學問都很優秀。他在父親死後,守孝持家,辛勤盡心。家鄉遭遇饑荒,路上多有餓倒而死的人。王烈家境並不富裕,卻節衣縮食,經常省出一些食物,分給鄉裏的貧苦人家,救活了不少人命。因此,人們都稱他是:宗族裏的孝子,鄉閭中的仁人。

度過饑荒之後,王烈以誦讀古代經典而娛己,以教書弘德而育人。自辦了學校,自任教師,誨人以道,勵人以德,使人從善遠惡。受他教導的眾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大德大智,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真所謂“大化隆行,皆成寶器”。王烈的弟子們出入在親友之家,個個都行為端莊,容止可觀。他們走在街頭、田間,都與那些小混混們有天壤之別。人們稱贊說:“這就是王烈的弟子啊!”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響下,先是鄉裏,後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風!

那時,國內有個偷牛賊,被失主抓到了,失主因受到過王烈的仁德薰陶,對偷牛人予以勸導,把他放走。偷牛人說:“我是一時糊塗,失了本性,今後一定改惡從善。您既然已經寬恕了我,請莫將這事告知王烈,免得他為我操心難過。”

失主後來還是情不自禁的告訴了王烈,王烈拿出一段布,請失主轉送給偷牛人。失主問道:“此人既為盜,又怕您知道;反而送布給他,這是為什麼呀?”王烈說:“此人能悔其過,是知恥惡。他怕我知道了難過,是有善心。我送給他一段布,既鼓勵他改過,又表示對他的關心和感謝。”

這一年內,另一個老人挑著重擔子走路,十分艱難。這時有一個人接過他的重擔,幫他挑了十幾裏路,送到老人家門口,放下擔子。問他姓名,也不回答,就走掉了。

不久,這個老人又將一把劍丟失在路上。有一個人見到這把劍,想不撿它,走自己的路;又怕失主被永久的丟失了。只好撿起來,守在路旁,專等失主來找。一直等到晚上,這才遇到有個老人來找劍。失劍老人一看,原來就是不久前幫他挑重擔的人。老人握住他的手,激動的說:“您以前幫我挑擔,隱名不告,使我一家人想念得好苦。今您復守我劍於路,時至日暮。感君之仁,求告以名,我將告王烈知之。”那人道:“我這區區小事,不足以為王烈知曉。”

後來,這位失劍老人把此事告知王烈,王烈叫人仔細察訪、了解那位好人的情況,發現他就是早先盜牛之人。王烈贊嘆道:“美妙的音樂,能使眾人齊歌;善良的品德,能使眾人齊學。這種境界,真是令人高興啊!”王烈便將此事表彰四方,閭裏間,眾人都受到激勵。

當時的人,互相有爭訟之事,為了辯明誰是誰非,便去請王烈裁判。雙方向王烈家中走去,行到半途,想到王烈的寬厚仁義,心中頓生慚愧,互相都想到了自己的錯誤之處,雙方變得冷靜、和善,沒有臉面去見王烈,於是“或半途而返,或望廬而還。不敢使王烈聞之。”

當地的人,強不淩弱,眾不欺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 王烈感化了眾多的人,善化了當地的風氣。後來由於黃卓作亂,禍國害民。王烈逃難,避世僻居,年七十八歲而終。

王烈和當時的許多人,他們的行為,正是我們民族美德的體現。東漢末年的董卓和現代的中共,都是破壞民族美德的罪人。但是,我們的民族美德源遠流長,如江河之行地,似日月而經天,是任何惡徒都無法阻絕的。正是:

民族有美德,
光艷照千秋;
我輩再弘大,
萬代永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