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元配夫妻稱為“結發”?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明心網】漢朝蘇武《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之五:“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意思是自從結發為夫妻,兩人恩愛互不猜疑,全詩是描寫夫妻離別之情,讓人讀了為之動容。又唐朝孟雲卿《古別離》詩:“結發年已遲,征行去何早。”意思是和你結發時年歲已大,你又如征人般蹤影難覓,這是孟雲卿悼念妻子所寫的詩,也是感人至深。這兩首詩中的結發,都為結婚之意。那麼,為什麼把原配夫妻稱為結發呢?
結發原為束發之意。如李善註:“結發,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即古代男子二十歲束發加冠,女子十五歲束發加笄,而冠禮、笄禮都是成年的象征,所以通稱為結發。
另外,結發又有成婚之意。古代婚禮儀式中,在成婚洞房之夜,兩個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綹頭發互綰纏繞起來,作為兩人永結同心的信物,故稱為結發。如清朝陳夢雷《青青河畔草》詩:“結發與君知,相要以終老。”因此,後來結發被用來比喻元配夫妻(男女雙方皆是首次結婚的夫妻),如《樂府詩集˙ 古辭˙焦仲卿妻》:“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意思是結婚後兩人同睡一個枕頭、一張床,到死了感情都不改變。元配夫妻亦稱為結發夫妻,而元配之妻也就稱為發妻了。@
發稿:2008年5月17日
更新:200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