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之風骨 玉之精神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明心網】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所以中國人歷來敬天重德,講求品格和節操,“比德”的思想深深滲透在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人們常常將一事物比擬成一種人的美德,如蓮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竹象征 “節”,梅象征“骨”,玉象征君子的內在氣質等,表達了人們對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對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梅花淩寒綻放,獨樹一幟報早春的品格,一直為人們所贊頌。她神姿綽約,清逸超然,令人神往。她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望之肅然起敬。她不畏風霜雨雪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生命力,給人以立志奮進的鼓舞。報春的梅花成為冬日中最亮麗的風景,使人們看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受到堅強、剛正和高潔氣質的熏陶和激勵。
中國歷史上湧現出的無數仁人君子,他們都具有梅一樣的品格。如陶淵明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劉禹錫雖身居陋室卻心憂天下;陸遊憂國憂民,雖屢遭貶謫而報國之心卻始終不改,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又一寶貴資源,融合在道德觀念與禮儀之中,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美玉之質比君子之德,儒家對玉賦予了道德內涵並作出了精辟的詮釋。孔子提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將玉與君子聯系在一起,規範著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養。“玉有五德”:玉溫潤而澤,謂之仁;玉廉而不劌,謂之義;玉垂之如墜,謂之禮;玉縝密堅實,謂之智;色彩斑斕卻心地透明,謂之信。使玉成為仁、義、禮、智、信等社會道德的象征。
玉色通明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猶如君子氣貫長虹,代表高貴、純潔、祥和和永恒。而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裏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它晶瑩透亮猶如白虹,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而玉的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惠澤一方。
玉之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使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因為高尚的品德是道的顯現,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氣節。
歷史上的聖賢無不遵循天道,以德化人。孔子一生以弘揚道德仁政為己任,雖歷盡艱辛而矢志不渝;孟子提出“仁者無敵於天下”,有了這樣的修養和“浩然之氣”,就能夠無所畏懼;唐太宗仁愛萬民,開創大唐偉業,締造出一代天朝盛世,為後世做出了典範。
當今,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失去了道德底線,有多少人還能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
如今,許多有信仰的人按照“真、善、忍”的理念去做,凈化自己的心靈,傳播善念和真相,喚起更多世人的覺醒。梅之風骨,玉之精神,正是這些有著崇高品格和節操的君子的寫照!
發稿:2008年5月16日
更新:200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