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花與花的故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運造

【明心網】竹子,是很奇特而巧妙的植物,全世界約有1200多種。其中有的矮小如庭園中的野草,有的卻高達40公尺,足足有10層樓高。有的桿細如絲;有的卻徑粗達60公分,雙手還不能環抱。有的桿黑如墨,有的卻色加黃金,…¨林林種種真是無奇不有。

竹的原產地,除了兩極和歐洲以外,其他地區,自海平面以迄於海拔4000公尺的高山都有。尤其是在亞洲的熱帶和溫帶地區,竹子的種類最多,生長也最旺盛,還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連一起,形成奇特的“竹文化”。

竹子大概每隔30年、60年或100年才開花一次。開過花後,它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可是,它卻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植物長得快,有時甚至可用肉眼察覺它的成長,就像一個人可以看見一座鐘的針在移動一樣。譬如:在日本有種屬於散生竹類的苦竹,一天24小時裏,便能伸長121公分,比一個10歲的小孩還高;另一種叢生竹類在一天之內也可以長高91公分。更奇怪的是:它可以在短短50~60天裏,由一個嫩筍充分發育為成竹。此後一直到開花枯死,不再長高也不再長大,只有老葉的枯黃和新葉的萌發,相互交替以及桿部的老化而已。

中國人和竹子的關系,不僅密切而且歷史久遠,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朝,周公所寫的《爾雅》一書,已經提到竹子。而完成於2500~2600年前的《詩經》上,也出現“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詠竹詩。至於以後在詩、詞、歌、賦、書、畫和散文中描寫與贊美竹子的詞句,更是不勝枚舉。

我國大陸原產的竹子,有300多種。當中以流傳著 “孟宗哭竹”故事的孟宗竹分布最廣,產量也最多。而兩廣所產的青籬竹 (或稱茶棍竹) 則最有名,是過去唯一外銷國外的中國竹,但是在商場上卻常被誤稱為“東京竹”(Tonkin cane) 真令人扼腕。

中國人還以竹子為“歲寒三友”之一,並且把它人格化,和梅、蘭、菊共稱“四君子”。竹莖中空代表謙虛,竹節分明代表氣節,廣為文人墨客所稱頌。在白居易“竹解心虛是吾師”的詩句,和許敬宗的“惟修竹之動節,偉聖賢之留賞”賦中,都可見古人對竹子的偏愛與欣賞。

竹在歷史文化的傳遞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東漢蔡倫尚未發明紙以前,一些記事和重要的典籍,都刻在竹片穿成的簡冊上,所以才有“竹帛傳芳烈、鐘石記清英”的記載。

竹子每年都從地下莖長出新芽,也就是竹筍。竹筍香脆可口,是我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除了鮮食以外,也常加工制成筍片、筍幹、醬筍和筍罐頭等,以便長期保存,隨時取用。

竹子在中國的用途非常廣泛。舉凡屋內的擺設、家具、天花板、工具、裝飾品、幾乎無一離開竹子。各地出產的工藝品,如籃子、簫、笛、弓、箭、箱、床、椅、花架、洋娃娃、茶具、杯、盤……大部分都是竹的制品。有位專家曾統計竹子的用途,總計達1000余種之多。

除了吃和用以外,中國人對竹子的優雅姿態,也非常欣賞。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和竹子生活在一起。關於這一點,蘇東坡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最具代表性。此外,唐朝的大詩人兼大畫家王維,在他的輞川“竹裏館”中“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也相當寫意。

晉朝的竹林七賢,常在竹林之下,放言高論,至今仍傳為美談。他們相聚清談的竹林,位在山陽縣城東北,即今河南省修武縣的清化鎮,那裏也是七賢之一---嵇康的家鄉。如今,仍然長滿了竹子,頗令人有睹物思古的聯想。

竹子的枝幹直立有節,枝葉挺勁恬利,極類似我國書法的筆劃。用毛筆作畫,可一筆一段竿,一筆一個節 ,一筆一段枝,一筆一片葉,整個晝面全用一筆一氣呵成,所以古人都稱畫竹為“寫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