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花的故事:月下風前自在香—桂花(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明心網】桂花,是人們最喜愛的庭園花木之一。雖然它不像梅、菊那樣屹然傲立,也不像蘭、蕙那般繁富典雅;沒有桃、李的滿枝果實,更欠缺玫瑰的落英繽紛。可是,米粒般串串組合成的花堆,卻帶著不濃郁、不冶艷,非常清新宜人的特殊清香,令人陶醉、振奮、忘返。
在植物學上屬於木犀科的桂花,學名叫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常綠性灌木。湖南人因為它飄香清遠,另稱“九裏香”;江東地區因它叢生在巖嶺間,又名“巖桂”;浙江人則以其木材紋理如犀,而叫“木樨”。另外,它還有“天竺桂”、……等等偏名。
西方人常稱出色的詩人為“桂冠”詩人,古希臘人也常獻“桂冠”給運動和戰場上的英雄。這些被認為至高榮譽的“桂冠”,通常都以樟科月桂樹(Laurus nobilis L.)的枝葉編成,和桂花完全無關,不可混為一談。
至於我國繁欽寫的“整桂冠而自律,敷綦藻之華文”詩句,以及俗話說考試中舉為“蘭宮折桂”中的“桂”,則都是指桂花樹而言了!
晉朝的郗詵,中舉當上雍州刺史後,有一天晉武帝問他:“你認為你自己是塊什麼料子呢?”郗詵竟毫不謙虛地答說:“臣舉賢良政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晉武帝大笑,從此“折桂”便成為科舉成名的代名詞;而郗詵後來也被推為男性桂花神。
桂花一般都在秋天開花,所以自古以來,一直把它盛開的八月,稱為“桂月”。但是,臺灣的桂花卻多數四季常開,只是有時多、有時少而已,這可能是風土氣候特別適宜的關系。桂花的花很小,常成簇叢生葉腋間,因為花瓣顏色有金紅、黃和白三種,所以又有丹桂、金桂和銀桂之分。
相傳三種中,以開金紅花的丹桂,最為稀珍名貴,還說它是由嫁接石榴枝變來的,這當然不合現代科學原理。不過,數百年來,丹桂為人珍視,卻是不爭的事實。明代作家--田汝成,曾在所寫的《西湖遊覽志錄》上提到:桂花有黃、紅、白三種,以紅色最罕見。宋朝時,住在浙江四明的史姓人家,突然發現自家木樨開出紅花,便興奮地接枝呈獻給高宗皇帝。高宗也十分地鐘愛,不但把它描繪在扇面上,還題了一首詩說:“秋入幽巖柱影團,香深粟粟照林丹;應聲王母瑤池宴,染得朝霞下廣寒。”連至高的皇帝都視如珍寶,可見丹桂確是名不虛傳。
桂花的可愛,不在花形、花色,而是香清遠郁、經久不散的香氣。對造園素有研究的呂初泰談到桂花在中國式庭園的應用時說:“極香烈,宜高風,宜明月,宜畫閣,宜崇臺,宜皓皓高照孤枝,宜微風之幽韻。”一切也都以發揮桂花的芬芳為主。
若以目前情況來說,則桂花宜三、五成簇點綴大門旁,或列植庭園、公園主道兩側,使人一進入,便被迎面清香迷住,頓然感到生氣昂然,身心舒暢;也可以種在庭園最深、最遠處,遍植成林,讓走累的遊客,一轉角,清香撲鼻,恰似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空間狹窄的住宅,可把桂花種在花盆裏,擺在陽臺或門廳兩側,每天一開門,清香四溢,令人有置身世外之感。朱淑真的木樨詩說:“彈壓西風檀眾芳,十分秋色為伊忙;一枝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鄧爾的詩也說:“雨過西風作晚涼,連雲老翠入新黃;清風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可見沁人芳香的桂花,讓人多麼地薰然欲醉。@
發稿:2006年6月2日
更新:2006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