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曾子論孝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孝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觀念。曾子說:“孝分三等,大孝是讓父母獲得尊敬,次等是不辱父母的名聲,下等是僅能供養。”公明儀問曾子說:“先生您能稱得上孝吧?”曾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的孝,應當在父母表示之前就知道他們的意思,提前就做了,又能讓父母明白那時做人的道理。我只能夠供養父母,怎能算是孝呢?”

曾子說:“身體是父母的遺物,用父母的遺物來行動,敢不恭敬嗎?日常起居不莊重,不是孝;為國君做事不忠心,不是孝;做官不謹慎,不是孝;做朋友不講信用,不是孝;打仗不勇敢,不是孝。這五個方面做不到,災禍會累及父母,怎能不恭敬呢?如果僅僅把飯做好,品嘗後端上去,這不是孝,只能叫供養。”

“教化民眾的根本是孝,表現在行為上叫贍養。贍養可以做得到,但要做到‘敬’就難了;敬也可能做得到,但是要做到自然就難了;自然也可能做得到,但要一生都這樣做就難了。父母去世後,還能小心行事,不使父母蒙上惡名,這可稱得上終身行孝了。仁者也就是以孝為本,禮者就是要實行孝,義者就是行為合乎孝,信者就是用行為證實孝,強者就是一直努力做到孝。歡樂就是由於孝道而產生的,刑罰也是由於違反了孝而帶來的。”

曾子又說:“孝有三等,小孝出力氣,中孝建功業,大孝沒有欠缺。想念父母的慈愛而忘記自己的勞苦,可以稱得上出力氣了;尊崇仁德,習慣按道義行事,可以稱得上建功立業,為父母爭光了;如果把仁德的教育普及到四海,使萬物都能受益,可以稱得上沒有欠缺了。”

“父母喜歡自己,要高興的記在心中;父母不喜歡自己,要反省並謹慎行事,不要有怨言;父母有過失,要婉言相勸而不要違逆;父母去世,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來祭祀他們,這樣就稱得上終生行禮。”

出自《禮記》

(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