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孤獨的美思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巫石吉

【明心網】夏多布裏昂把他的自傳取名為《墓中回憶錄》,對此一般人似乎很難理解。一個人預先置身於墓中,從死出發來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就會具備一種根本的誠實,因為這時他面對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對他人時才需要掩飾或撒謊,自欺者所面對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

盧梭說:“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哲學家的命運似乎包含在他的性格和使命之中,他的真誠,他的勇敢,他的創造性,註定了他的孤獨。人的天性中皆有創造的潛力,可是大多數人不肯去挖掘,因為懶惰,也因為獨創要忍受沈重的鎖鏈,透過寧靜的孤獨心靈,方能尋覓真正創作的高雅藝術靈感。

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尼采離開人聲鼎沸的“市場”逃到自己的孤寂裏,寧與樹木和巖石為伍,因為樹木和巖石知道誠敬地保持沈默。

孤獨的心靈,往往蘊藏著熱烈的愛;最孤獨的心靈,往往蘊藏著最熱誠的摯愛。

熱愛人生,忘我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尋求人生的真諦,在真理的險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來越少。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

但無聊不同,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則不是,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像酸堿值近於七的中性成分,理性又富有幾分天馬行空,饒富哲學意涵卻感性,沈澱在心靈的詩的美學當中。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哲學家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感到有一條可怕的鴻溝,把他們同一切傳統分離開來,置於恒久的光榮之中。”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孤獨,這是向一切傳統挑戰的思想鬥士的孤獨。

以前跟書法家杜忠誥老師學了兩年書法,聽他談到:“一流的藝術家就是一流的思想家,一流的思想家就是一流的哲學家。”哲學家是孤獨的心靈,但孤獨的哲思心靈自有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陶醉與歡欣。這樣的推理,藝術家、思想家的心靈是人生的意義的探索者,也是孤獨而富理想。

古今中外一流的文學、藝術、哲學家恰恰都是感傷的,甚至是悲劇。感傷的能力是天才的特質,和人性陰暗面相遇是高貴心靈的宿命,東坡也不例外。這種特質和宿命主宰他人生的轉折,但如何面對卻是他選擇的態度。沒有別的原因,就只?人生的真相是孤獨與痛苦。

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時,才在孤獨與痛苦中汲取人生的真諦,從而站在哲學思維的置高點,探索出不凡的文學藝術生命來;他的書法行書神品《寒食帖》,歌詠的不僅僅是對於書法技巧的熟稔度,更是透過最強烈震撼,最深沈曲折,最嘔心瀝血的生命謳歌,所表現出真正的藝術生命的書魂。

此幅《寒食帖》的真跡,也透過黃山谷的跋語與款識,內文提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悲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東坡居士與黃山谷亦師亦友,兩人在書畫詩文均有過人處,在歷史上也留下不朽的藝術文學地位,黃山谷跋文中談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可見當時的情境對於東坡居士是沈著痛快的,在字裏行間完全流露出優雅不俗的藝術真性情,真風骨,真靈魂。

所以說,就算東坡居士再次書寫同一幅《寒食帖》的內容,未必能達到渾然天成,天然去雕飾的神來之筆,超脫物外的意境中。

蘇轍談到他這位兄長,從小“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就能滿足地徜徉自得於大自然景致之中,“凡物皆有可觀。芧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他的多數最好的文學作品都完成在被貶謫黃州以後,傳唱千古的前後赤壁賦,讓我們聯想起陶淵明的“昔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藉著東坡居士不妥協的讀書人風骨,引領自己置身在黃州的偏僻地帶,而了悟陶淵明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激蕩出在寧靜中的優雅風情,才能頓悟人生乃“寄浮遊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詩人透過聆聽自然的優美旋律,感應自己與大自然合而為一,讓孤獨的小我心靈與肉體,不僅僅身心靈結合在一起,也與黃州的素樸景致,悠悠然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孤獨的美妙處,在於思想可以如縱橫天地的想像力,透過寧靜的獨處沈思,喚化出心靈久蟄的探索追求,透過“孤獨的心靈”靈化成“藝術的靈魂”。這過程中,如果沒有羅素說的:“若沒有逃避現實這一動機,我相信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幾乎都不會產生了。”

康德說:“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就是自己的帝王。”當“自己的帝王”未免言過其詞,如能當自己思維的主人就再恰當不過了,但可以感受到獨處時的自在與快樂,確實超越了在人群中的快樂。因為在孤獨時可以天馬行空的思考與想像,悠然神往於浩瀚的宇宙天地間,無需在意周遭的人事物的幹擾,那是一種無限想像的心靈世界,可以超越時空,也可以盡情思索當下的豐富美的事物,仿佛天上人間,美的像首詩,像一幅畫,像智者的道,可以引我們航向想像的智慧與美的國度裏。

向往孤獨,那是心靈的美中之美,美不勝收,美在虛無縹緲之間的那種美麗心境;美在行到水窮處,坐在高處欣賞雲霧,在水的源頭“濯足萬裏流”的快意我心,美在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遊魚細石,直視無礙,那是一種心靈的通透後,會心與自然萬物融合為一體的感物之情,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可以捕抓那稍縱即逝的美感精靈。

此時的孤獨是美的饗宴,大自然的畫面透過美感精靈將想像的美無垠地擴散開來,緩緩地蔓延開來,讓我們的視野可以無限延伸,無限寬闊,無限想像。愛極了這美麗的孤獨思維,讓自己徜徉在豐富的美麗人生中。

梭羅曾經感慨地說:“我從未有過像孤獨這樣好的良伴。”在拜倫的詩歌:“在孤獨中,激起感情萬千,在孤獨中,我們最不孤單。”

在伯德自願孤處南極的原因裏談到:“我渴望更全面的體驗那種孤絕的感受,渴望能一個人獨處一陣子,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去品嘗出安詳、寧靜和孤獨到底是美好到什麼程度的東西。”

似乎孤獨不再只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苦思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不再是悲劇性的,甚且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心境。就像東坡居士說的“芧有可觀,皆有可樂。”歡樂可以是內心慧心的喜悅,也可以是痛苦到深處的豁然開朗,端賴經由苦思不得其解的人生體悟中,才能一窺其中的堂奧妙語了。

暫時放下吧!讓自己在孤獨下如何去面對孤獨,尋覓孤獨的內涵,提升孤獨的方式很多,可以透過讀一本本好書,從事藝術創作,或聆聽一首首輕快的音樂,或靈感來時,寫下膾炙人口的篇篇詩章,讓孤獨的心靈透過心靈饗宴再出發,你我將以享受人生中難得的孤獨而更樂在孤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