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心遠地自偏的思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巫石吉

【明心網】讀書如蠺吃桑葉吐絲,進而結繭,結繭只為破繭、化蛹成蝶、展翅高飛;人,生而為人,要如蠶一般,隨著時間長大,歷經四次脫皮,每一次脫皮,就增加一次成長。覓得自我的蛻變,成熟而穩重。讀書也總要讀出活處、讀出用處,讀它個破繭、化蝶、展翅高飛!讀書能自我蛻變,成熟而穩健。讀書不能讀死書,讀書在於求知、明理,而後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說明了讀書最重要的課題乃在追求心靈上的澄澈清明,更重要的是向往“心的方向”,看過電影《阿甘正傳》的人都知道,不管別人怎麼對他看他,他均能堅持努力,走著自己的路,跑出自己的人生,最後他在自己生命的道路上是成功耀眼的。“心的方向”會產生心的作用,心的作用會形成自己想要的未來,這時候“心的方向”的選擇就非常重要。
“心的方向”仿如美的元素,美的好元素會形成美的心靈,心靈之美,是形容不出的那種美,也是美中之最美“萬法唯心造”。尋求生命的祥和、寧靜建立一個心靈的家園,釋放無窮的潛能,進而探索心靈的奧秘“冥想”中。釋放心靈無窮的潛能,而有所“突破”、有所“頓悟”“明心見性”,就是要除去心頭的塵埃,顯現光明的本性,“聖人”的心永遠澄澈清明,所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給自己一個“獨思”的環境,在那裏可以建立一個“心靈的家園”,可以悠遊於心靈的大海,釋放無窮的潛能,進而探索心靈的奧秘。“獨思”的環境,可以是郊外能夠極目遠眺的山丘、有淳淳流水聲的溪畔、或是波濤壯闊的海邊。甚至在圖書館的一隅、捷運的車廂內,都是可以獨思的地方。

談到“獨思”,我聯想起諸葛亮說的幾句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過年前到彰化教育廣播電臺談自己寫的一本拙作,生平第一次到這裏,便被優靜優雅優遠的氣氛所深深吸引,像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飲酒》,最能描繪這裏的恬淡素樸,是形而上的幽靜“空靈”境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好一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彰化教育廣播電臺的地點,給人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氛圍,是一個富有靈氣靈爽詩情畫意的好地方;“地靈人傑”在這個地方可謂一點也不為過,好山好水好人情,風生水起好運來。

當然啦!沒有了車馬喧嘩聲,沒有了車水馬龍的人聲吵雜,才能有“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心境,這裏的“心遠地自偏”不容易啊!由於深居在優靜的山林中,才能讓心的思維無限延伸你的視野,開闊了你我的見識,也豐富了我們的心靈。

當然啦!一個博覽群書、飽讀詩書,才器超群的文人雅士,正值青壯才俊之年,要他身居在山林中當個隱士,那絕對不是泛泛之輩所能從容自處。

還記得劉備三顧茅廬的諸葛亮嗎?正因為在“地靈人傑”的山林中悠然閱讀思索,諸葛亮方能“心靈曠遠”地思維出曠世的“隆中對”來,這裏的“心遠地自偏”還有另一種深意,那就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路海闊天空。”其實,還要有王維終南別業詩裏的描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當然這裏所談的是王維在四十歲時的心境,一種曠遠曠達豁然通透人生的“轉念”,否則,怎會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千古名句呢!

可不是嗎?我欣賞王維這首詩有幾個層面,一則是他詩裏第一句說到“中歲頗好道”,這個“道”是境界非常高的靈魂層次,與弘一大師的偈語:“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如出一轍,但是弘一大師是從生活中一層一層地推砌上來,如果物質、精神、靈魂是人生的三層樓,豐子愷認為:“弘一大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探尋到一個總結,物質與精神層次只是階段性任務,靈魂世界的提升與升華才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心靈的作用可以停留在精神層次,因為人能達到這個精神層次的境界的,已經算是很有修為素養了,此時,盡量去掉“執象而求”中的我執觀念,逐漸向心靈層次的高雅高貴邁進,慢慢地,不知不覺中將感受到一股清新高格的磁場氛圍彌漫其間,此時,便會逐漸向“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靠近,而弘一大師的“天心月圓”就是一種圓融圓通圓滿的靈魂升華。

再來談陶淵明的這首詩《飲酒》,如果光看字面的意思,你絕對會被他詩的名稱【飲酒】所蒙蔽,然而真正耐人尋味的詩在字裏行間散發出來的,就是一種曠達深遠、言簡志氣宏遠,絕非只是讀過就能明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好的詩給人的觀感就是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讓我們意猶未盡的徜徉於詩的國度裏,古代詩人的內心深處才能被我們所靈遇,進而感通無極時空。

陶淵明《飲酒》詩最後談到“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那才是這位淡泊名利的田園詩人最想表達的內心世界,可說可不說!可解可不解!可辯可不辯!看透了竟然幹脆“難得糊塗”地忘記想說的話,欲言又止,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啊!古人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求一個明了明白明通。

一份真情流露的真誠,雖然曲高和寡、高處不生寒,甚至有知音難尋的慨嘆,卻能透過詩裏行間表露出來,純屬渾然天成,水到渠成的天然去雕飾。

聯想起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所處的環境“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勤讀經典古籍的顏回心裏,真正的滿足是“朝聞道”的那一種,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充實之美,精神層次一旦提升了,物欲物質需求便會降低,那是一種形而上的“知足之美”,也是一種空靈的“常樂之美”,這裏不也是“心遠地自偏”的寫照嗎?

似乎從以上所提的幾位古聖先賢,讓我們發現到他們均有過人的容忍力,以及“心遠地自偏”的從容自處,曾國藩所云:“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自強。”從這些偉人身上均能感受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身為新時代的我們,是否有些惕勵!是否需要更勤奮地擁抱時間與珍惜生命,為自己找到生命中的“心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