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觀自在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巫石吉

【明心網】前些日子上課時,發現講桌上多了一瓶礦泉水,原本一瓶礦泉水也沒什麼,當我問到這是誰的?學生笑得非常開心,這是意料中的事情,此時,有一位學生舉手了,我知道這是他掉在地上被同學撿起來的,正當我要拿給他時,看到礦泉水的名稱取名為“觀自在”,讓自己驚訝不已。

練過書法或是喜歡佛教經典的都知道,“觀自在”是心經裏的第一句話,我突然若有所思,仿佛一下子把所讀過有關“靜觀自得”的觀念與“觀自在”聯想在一起,沒錯,“觀自在”就是一種“靜觀自得”的思維,可以遠觀、近觀、心觀、可以超越時空的觀想、觀想出宜古宜今的宏觀思維,當我們了悟通透時,就是一種“觀自在”。

先來聊聊遠觀,蘇軾有首詩談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光是一種觀看廬山,就有不一樣的角度,不同的意境,不凡的詩境融入其中,這也只有東坡居士有這樣的“觀自在”,才能觀出異於他人的詩情畫意。

陳丁奇老師曾寫下一副對聯:“不俗即仙骨,多情?佛心。”不俗即是透過閱讀與思考而來,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胸有成竹自能透過“觀自在”,觀出有別以往的詩意。

蘇東坡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的得在心領神會,發乎情,成風骨,自能天外飛來一筆的镕鑄出高尚的文學神品來,文人雅士的優雅思維,透過“靜觀自得”的山水情境,賦予它們不凡的山靈水秀,讓天地奇峰也仿如人間仙境般。

劉禹錫在陋室銘談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不是嗎?經由詩人的妙筆生花,將閱讀思考後“靈化”的字句活生生地烙印在詩裏行間,讓山水也靈動靈爽靈氣了起來,可見“觀自在”需要心靈的靈動,需要多讀多想多深思的過程。

談到心觀,不由得聯想到有位理學大師有一首詩裏的一段話:“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毫雄。”又再次談到“靜觀自得”的思維,明朝大思想家呂坤說:“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遠。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似乎在印證一件事,不僅萬物靜觀皆自得,連“觀自在”也是需要在靜中虛靈的情境下,才能優遊自得,怡然神遊其中。

觀想則是“靜觀自得”的結果,只有在澄澈的心靈沈澱下,觀想可以獲取美好的形而上思維,進而成為“美麗智慧”的心靈真言。那是一種真心真誠付出的怡然自得,就是一種“觀自在”,一份無入而不自得的寫照。

可以這麼說,“觀自在”就是一種要讓靈魂優雅高尚的意境,才能豁然開朗的以心寫景,觸景而生情,有了情感情意融入在字裏行間,自然詩情畫意,美不勝收,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