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 夕可死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清言【明心網】馬伸,字時中,北宋東平(今山東東平)人。自小好學,紹聖四年進士。
崇寧初年,程頤的儒家學說因被誣蔑為邪說而遭查禁,學徒全部被驅逐。當時馬伸從吏部到洛陽擔任法曹(掌管司法的官員),他想要去程頤門下求教。
因為程頤怕連累他,就拒絕了,可是馬伸求學之心非常堅定,他備好禮物,前後去拜訪了十次,一次比一次恭敬,程頤還是沒有答應。
於是馬伸決定要辭掉官職,以示誠意,程頤說:“現在這種局面,我是怕連累了你。既然官職你能夠放棄了,那麼就不必真的棄官了。”
馬伸又說:“只要能讓我聞道,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況且未必會死啊!”這就是古人說的:“朝聞道,夕可死”吧。
程頤感嘆馬伸求道之心的堅定和赤誠,便答應了他的要求。從此以後,馬伸只要一有時間,不論刮風下雨,必定要每天前往拜訪求教。一些人用惡語流言誣蔑他,他全然不顧。馬伸後來果然在道德修養上受益匪淺。
生命寶貴,但古人卻說“朝聞道,夕可死。”人們為什麼會對“道”會如此的渴求,如此的堅定和珍視呢?人們千百年來所追尋的“道”到底是什麼呢?@
發稿:2006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