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中醫行醫的招牌——葫蘆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意【明心網】古時候的遊方郎中無論走到哪裏,身上都要背著個葫蘆。把葫蘆作為行醫的招牌,為什麼行醫要背葫蘆呢?這還有個來歷。
據《太平廣記》記載,河南汝南有個當市掾的人叫費長房,忽然看見壺公從遠方來到街上賣藥,壺公是一位道教真人,可人們都不認識壺公,他賣藥不許還價,他的藥服後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壺公把藥賣出之後,總要囑咐買藥的人,說服了藥之後會吐出什麼東西,哪一天病會好,他說的話每一次都很應驗。他每天賣藥都能掙好幾萬錢,然後就把錢施舍給街上那些饑寒貧窮的人,只留下三五十個錢。他經常把一個空壺掛在屋頂上,太陽落山之後,他就跳進壺裏。這事誰也沒發現,只有費長房在樓上看見了,他知壺公不是凡人。費長房就天天清掃壺公的屋子,供給壺公吃的東西,壺公也不推辭。日子長了費長房仍堅持不懈地照常掃地供食,也不敢對壺公有所請求。
壺公看出來費長房心地很虔誠,有一次就對他說:“到晚上沒人的時候你到我這兒來吧。”費長房晚上來到壺公屋裏,壺公對他說:“你看我跳進壺裏時,你也和我一樣跳。”費長房照他的話一跳,果然不知不覺地已在壺中了。進去後並不覺得在壺中,只見樓觀重重疊疊,閣道橫空,宛若飛虹,費長房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神仙的世界。後來壺公給費長房一卷封著的符說:“你有了這符就能驅使鬼神,長期當天神的使者,還可以治病消災。” 從此費長房為紀念壺公,便懸壺行醫,成為當時的一代名醫。所以中醫除了有岐黃、青囊、杏林等三個名字外,還有第四個名字叫“懸壺”。
懸壺的“壺”不是酒壺,而是葫蘆的一個名字。古代典籍中,對葫蘆的稱呼是不一樣的,僅在《詩經》中就有四種叫法,《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云:“齒如瓠犀”;《幽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詩經中所說的:“匏”、“瓠”、“壺”、“甘瓠”,都是指葫蘆,只是品種不同而已。因此懸壺實際上是懸葫蘆,以後人們就把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看成了中醫的標志。@
(正見網)
發稿:200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