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萬象紛紛 > 紅朝謊言

誰是抗日的主力軍(八):滇西大戰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清明

【明見網3月12日訊】讀罷“九評”,知國民黨有兩百個將軍陣亡,便知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主體表現是由國民黨軍隊表現的,那麼那些具體表現是什麼呢,本文分若幹部分予以細細道明。本處是第八部分:滇西大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相繼占領香港、菲律賓,1942年1月,又以重兵集結於緬南及泰北地區覬覦戰時中國惟一國際通道滇緬公路。此後仰光陷落,怒江以西的德宏、騰沖、龍陵也相繼淪陷,這意味著中國將再次成為與世隔絕的“孤島”。對亞洲局勢,美國總統羅斯福異常關註,他曾擔心中國的抗戰形勢因日本的封鎖而崩潰。1月30日,日軍攻占毛淡棉當天羅斯福即在內閣會議上提出:“開辟一條空中運輸線和另辟一條陸上補給線”,並要求空軍上將阿諾德研究將物資空運到中國的一切可能的途徑,“不管多麼困難,我們都必須使航線保持暢通。”在這樣的背景下,飛越駝峰航線開始啟用。1942年3月21日美國空軍組建了阿薩姆-緬甸-中國空中運輸部隊,並於當天由25架泛美航空機開始空運。然而這條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並不能十分有效地向中國提供援助,在這種情況下修築一條新的陸上公路就十分必要了。計劃修建的中印公路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沖、龍陵與滇緬路相接。因此,為修建中印公路,必須打通緬甸及雲南境內所有被日軍占據的所有據點。為此目的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分別發起了緬北大戰及滇西大戰。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對緬北發起反攻,中國遠征軍為策應此次反攻,打通國際交通線,於1944年5月強渡怒江發起滇西戰役。日軍第33師團、第56師團為保障其主力側背安全,企圖憑借地形之利,固守騰沖、松山、龍陵、芒市、平達等大據點。中國遠征軍第20、第11集團軍數萬將士與滇西各族民眾,奮戰8個月,粉碎了日軍為切斷中印公路而實施的“斷”作戰計劃,收復了滇西廣大國土,與駐印軍會師芒友。本處詳細敘述的就是這次滇西大戰的全過程。

1944年4月14日,軍政部長兼參謀總長何應欽簽署了“怒江攻勢命令。”此後擔負滇西大反攻的第20集團軍、第11集團軍分別將軍部移至保山瓦房街與保山板橋附近。遠征軍司令長官部亦由楚雄移至保山馬王屯。蔣介石於4月25日致電遠征軍,“此次渡江出擊之勝負,不僅關乎我國軍之榮辱,且為我國抗戰全局成敗之所系。”英國首相邱吉爾對中國決定發動怒江的攻勢,致電蔣介石表示欣慰,並將“靜候其進展之佳音。”

盤踞怒江西岸的日軍,兩年來既不能越過怒江天塹,又深恐中國軍隊反攻,只得改攻為守。1944年春夏,日軍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將根據怒江上空戰雲密布的形勢,預料中國軍隊“將於近期發動進攻,滇西遠征軍作戰,與以前在滇西掃蕩戰不同,將是一場防衛緬甸生死攸關的重大戰役。”此後日軍在怒江西岸各據點加固工事準備與中國遠征軍決一死戰。

1944年5月11晚,集結在怒江東岸的兩萬余中國遠征軍,在怒江150公裏正面12個渡口乘坐橡皮艇強渡怒江。第11集團軍主力仍在怒江東岸防守,擔任策應的各加強團則分別由各渡口渡過怒江,向指定目標遊擊牽制。第76師加強團在平達街與日軍激戰,雙方損失慘重,日軍以馱馬百余各載屍體兩具向西北逃竄,沿途鮮血淋漓,綿延5公裏。以後遠征軍逐次包圍了平達,以掩護擔任進攻主力的第20集團軍側背安全。5月11日至25日,遠征軍渡過怒江並沖上高黎貢山,完成了渡江攻擊戰的第一階段預定的目標。在渡江行動中由於江霧的掩護因而極為順利,渡江的惟一損失,僅17名後援人員觸礁傾覆。遠征軍渡江後西岸民眾自發協助殺敵。渡江作戰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對日寇的大反攻。美陸軍部長史汀生稱:“滇西遠征軍怒江出擊,是東南亞過去一周內盟軍作戰的重要新聞。”遠征軍渡過怒江仰攻高黎貢山,與日軍多處發生激烈而規模不大的戰鬥,重慶方面鑒於中國駐印軍已開始攻擊密支那,敵難於短期內調動大量部隊增援滇西,遂令遠征軍全部轉入攻擊渡江作戰。第20集團軍所轄第53軍、第54軍、預備第2師為右翼攻擊軍,攻擊目標仍指向騰沖。第11集團軍所轄第2軍、第6軍、第71軍為左翼攻擊軍,向龍陵、芒市方向實施戰役突擊。此後滇西反攻進入第二階段,戰役集中在騰沖、松山和龍陵。

遠征軍第20集團軍自渡怒江以後向高黎貢山日軍占領的各要隘持續攻擊。分別攻下南、北齋公房及明光、固東,江苴街,形成了對騰沖四路攻擊的態勢。騰沖舊名騰越,是南方絲綢古道上的一座著名古城。騰沖城戰前有人口5萬,城墻周長約4公裏,高約7米,厚約4米,為巖石所築堅固異常。日軍盤踞騰沖兩年多在城內修築了重點堡壘30余座,各街巷堡壘星羅棋布,戰壕四通八達,整個騰沖城已成一座龐大而堅固的堡壘。

8月2日,遠征軍第36師開始向西南城墻攻擊,將城墻炸開一缺口突入城內,8月5日,美軍飛機集中轟炸四周城墻,炸開13處缺口。8月14日,美軍飛機猛轟東門日軍守備隊本部,日軍148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被炸死,由太田正人大尉代行其指揮。經反覆爭奪西南角日軍全部殲滅。17日,攻城部隊自西南角及南門西側陣地城墻缺口陸續進入城內。預備第2師、第36師、第198師、第116師各主力突入市區,展開巷戰,日軍室室設防,而街巷堡壘又星羅棋布,戰鬥空前激烈,遠征軍各部每天傷亡人數均在500人以上。8月24日遠征軍攻占西門陣地,9月1日,攻占東南角陣地並先後攻克城內武侯寺、城隍廟、文星樓、縣政府、秀峰山等陣地。至9月9日,日軍殘余被遠征軍壓縮到城東北角一隅。此時蔣介石發來訓令:“騰沖必須在‘九 一八’國恥紀念日之前奪回。”攻城部隊加強攻勢。9月12日夜,日軍指揮官太田大尉知末日來臨,遂向軍司令官、師團長發出淒慘的訣別電,燒毀軍旗、密碼本,破壞了無線電通訊設備的殘余兵力進行最後的抵抗,全部被殲。有殘敵50余趁深夜暴雨向東門外偷逃亦全部被殲。至14日上午,城內零星之敵被肅清,騰沖完全收復。

據第20集團軍戰報稱:1944年反攻騰沖以來,歷經大小40余戰,斃敵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以下軍官100余員,士兵6000余名;我亦傷亡官佐1334員,士兵17275名。是役陣亡官兵和死難群眾葬於騰沖國殤墓園。墓園位於騰沖城南,占地5公頃多,於1945年7月7日建成。墓園有蔣介石、於右任、何應欽、衛立煌、李根源撰寫的對聯。

作為滇西反攻左翼的第11集團軍於5月29日分別從攀枝花渡、畢寨渡各渡口渡江後分南北兩路攻擊龍陵、松山。松山位於怒江惠通橋西北約6公裏處,海拔2260米。滇緬公路由惠通橋向西,環松山過臘猛街,經狹長起伏的岡嶺滾龍坡而至龍陵。日軍以兩年時間在松山臘猛構築大堡壘群16座,小堡壘群5座,各堡壘間均有隧道直通,還有儲備充足的糧服彈藥倉庫,其工事至為堅固。完整堅固的松山據點與騰沖、龍陵鼎足而立,是日軍必守之地。遠征軍攻擊松山是由6月2日怒江東岸的炮擊開始的。6月4日,第71軍第28師的主力開始向上松林陣地攻擊,翌日即占領臘猛及竹子坡,同時切斷臘猛與龍陵間的滇緬公路。至此松山守敵與其師團主力之間只能依靠無線電進行聯絡,此後3個月松山守敵一直處於四面被圍的境地。松山之敵憑借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雖重炮連續命中亦屹然不動。至6月20日,遠征軍第71軍已傷亡1600多人。司令長官部急遣總預備隊第8軍的精銳榮譽第1師赴松山戰場,與新編第28師交替。第71軍軍長鐘彬親自坐陣督戰。第6軍的新編第39師亦南下到達松山附近,此時惠通橋經搶修通車,汽車日夜輸送彈藥於敵陣前數百米。7月4日以後,遠征軍開始第二次攻勢,占領了日軍前沿陣地,還有空軍配合,松山日軍傷亡驟增。但遠征軍仍未能繼續前進。

司令長官部又急派第8軍主力第82師和第103師從昆明奔赴松山,衛立煌偕宋希濂和美國竇恩準將親自到松山前沿視察。7月20日,第8軍組織了一個非常堅強的尖兵團,由師長暫任團長,團長暫任營長,各級軍官依次下降,開始第三次攻勢,8月2日占領了幹路子陣地。日軍失去了幹路子陣地後,金光守備隊長為提高守備隊的士氣,選精幹士兵28名組成挺進破壞班,身著中國便衣趁夜襲擊遠征軍炮兵陣地,有數門山炮被毀。此後遠征軍仍以優勢炮火在戰鬥機掩護下主攻關山陣地。同時從8月初開始,以20天左右時間掘坑道至日軍關山陣地之下,使用3噸TNT黃色炸藥施行大規模爆破,至此松山日軍核心堡壘完全摧毀。9月7日下午,隱匿山林的殘敵全部肅清。為時3個多月的松山戰役始告結束。當日,東京廣播電臺稱:“勇猛(松山)守軍全員玉碎。”

松山之戰是一場艱苦卓絕的血戰。整個戰役使用兵力先後達3個師,日軍死傷850人,而遠征軍死傷為6763人,約1:8。後第11集團軍總司令黃傑在其回憶錄裏寫道:“實以松山地形復雜,蜿蜒數十裏,敵人依據最強固之據點工事,憑險固守,雖經我空軍炮兵之轟擊,亦未能摧毀。”

松山的克復為遠征軍向龍陵、芒市、畹町的推進鋪平了道路。

繼騰沖、松山攻陷後,龍陵是滇西日軍的最後一個重要的堡壘,龍陵古名黑水籠,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為哀牢縣。東距松山70公裏,北距騰沖約100公裏,沿途山巒起伏地勢險要。扼滇緬路要沖,其戰略地位頗為重要。為日軍在滇西與緬北的六大守備據點之一。一旦失去龍陵,日軍在滇西事實上已無險可守了。因而日軍在龍陵周圍的高地構築了大量永久性堅固堡壘網群,在城內每一幢房屋都築有堡壘,每堵磚墻上都有槍眼。日軍準備在龍陵擋住遠往軍的西進,從而實現日軍第33軍的“將主力集結於芒市周圍,在龍陵方面擊滅雲南遠征軍主力之後,前出到怒江一線,在援救臘猛、騰沖守備隊的同時,切斷印中聯絡”的“斷作戰”方案。

龍陵之戰前後出現三次反覆。第一次攻擊於6月5日開始。第11集團軍第71軍第87、第88師向龍陵發起攻擊,第2軍第76師向平達進攻,直逼日軍第56師團駐地芒市。6月10日,遠征軍先後攻克了鎮安街、黃草壩、騰龍橋等,從而切斷了龍陵與芒市、松山、騰沖的公路,並一度攻入縣城,城內日軍僅300余人固守3個據點待援。時連降大雨,空中補給及老百姓的騾馬運輸都很困難。遠征軍渡江以來所消耗的彈藥未能及時補充,彈藥已不足以作戰。糧食也幾乎告罄,士兵便以芭蕉根、山芋充饑。龍陵日軍趁機反攻,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下令第88師放棄龍陵附近的陣地向東北撤退12公裏到第87師的陣地上,第一次攻占龍陵失利了。日軍第56師團長迅速抽調騰沖兵力2000余人,芒市1000余人火速馳援龍陵。雙方在黃壩、香菇嶺等地激戰,及至遠征軍第8軍榮譽第1師及新編第39師趕到,才轉入反擊。此後遠征軍各部向前推進,7月25日基本占領龍陵附近各日軍據點。

第二次攻擊龍陵是8月14日,遠征軍在34架飛機和炮兵配合下對龍陵進行猛烈攻擊。日軍荻尾少佐在轟炸中斃命。在此次進攻中尤以龍陵縣城東南的老東坡戰事最為激烈,日軍在老東坡有20多個堡壘,其構築十分堅固。日軍使用爆炸性、燃燒性和糜爛性的十多種近距離攻擊武器反擊。經6個日夜的惡戰,16次沖鋒,於8月19日將老東坡日軍消滅。遠征軍新28師約有800名官兵陣亡。在遠征軍攻占的日軍陣地裏有日軍遺屍400多具。9月初,日軍2000余人從芒市出發向龍陵撲來,各據點又先後淪入敵手。遠征軍急調後援部隊緊急增援龍陵,穩定戰場形勢。此後在大子坡、南廠又遭到1000余日軍的進攻,兩地相繼失守。9月上旬,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從昆明來援,第54軍第36師由騰沖南下龍陵,經3天3夜血戰才將原有陣地一一奪回。

當日軍第33軍向遠征軍大舉進攻時,松山和騰沖兩戰略要地已被克復,日軍預定的對緬北采取守勢,對滇西采取攻勢的“斷作戰”行動計劃已經失去意義,日軍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將含淚終止“斷作戰”方案,下令各部停止進攻。10月29日,中國遠征軍各部在炮兵、空軍協同配合下向龍陵守敵發起第三次總攻,11月1日,遠征軍各攻擊部隊向中央合圍,在300門大炮和美國空軍協同下一舉攻占日軍在城中的核心據點觀音寺。次日占據城西制高點,日軍殘部在遠征軍三面合圍下於11月2日晚沿滇緬路向芒市潰逃。1944年11月3日晨遠征軍收復龍陵。

黃傑將軍在評述龍陵戰役時寫道:“自1944年6月5日到11月3日,為龍陵之戰。此役我曾經過三次攻略,敵亦曾經過兩次增援反攻,為全戰役中時間最長、兵力最多、戰鬥最慘烈之會戰。計敵共死傷10620員名,我軍共死傷28384員名,約1與2.7之比。”

1945年1月27日,在歡呼聲中,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及盟軍會師於芒友。

滇西大戰從1944年5月11日開始,至1945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個月16天。日軍第56師團全部被殲,第2師團及第53師團被殲一部,死傷、被俘共21057人。中國軍隊出動7個軍14個師和其他特種獨立團共16萬多人,傷亡、失蹤共67463人。日軍與遠征軍的傷亡比例是:1:3.2。

1945年1月28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中印公路經過的一個小鎮-苗斯舉行會師典禮。中國遠征軍在通往祖國的路上豎起白布橫幅:“歡迎駐印新軍凱旋回國!”衛立煌長官、索爾登總指揮、孫立人軍長、黃傑總司令站在旗桿下面。衛立煌致詞“今天是會師東京的開始。”索爾登將軍說“到東京會師去,讓兩國的國旗飄揚在東京上空。”他們的講話被士兵們的吶喊淹沒了。會師典禮之後,中國遠征軍便啟程回國。中國駐印軍為確保中印公路安全返身攻打臘戌。一場令世界註目的持續了3年之久的滇緬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緊隨駐印軍及滇西遠征軍的反攻,中印公路同時開始鋪設,中印公路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沖、龍陵與滇緬路相接。因而中印公路是合並959公裏的滇緬路,300多公裏的保密公路,500多公裏的雷多公路而成的,全長1800多公裏。因為它起於印度雷多,所以美國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為這條路是中美工兵合作開路,又叫“華美路”,另又因修這條路的目的是打破日軍的封鎖,並最終擊敗日本會師東京,所以也叫它“到東京之路”。蔣介石則在一篇演說中提議將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總之中印公路是一條穿行於罕無人跡的原始森林裏的難以想象的戰時公路。
  
與中印公路同時開工的是從加爾各答到昆明的中印油管。全長3000余公裏的中印油管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油管。它與中印公路一起在緬北叢林裏艱難地蜿蜒。此後戰爭的“血液”通過中印油管源源輸送至中國戰場,極大地推動著中國戰場勝利的速度。
   
滇緬公路中斷後,中國戰區的油料來源只能靠中印駝峰航線,運量極為有限,根本不能滿足國內戰爭的需要。民用汽油也出現嚴重油荒。當時提出“一滴油一滴血”的口號,民用汽車大都改用酒精和木炭。汽車停馳日多,運輸瀕於癱瘓。中印公路通車後中印油管也接通輸油,被稱為“黑色血液”的石油源源輸送至中國戰場。這使當時人們通常用來形容中印公路是“血管”的說法,不再是一種比喻。所謂油管是一種直徑10.16厘米與15.24厘米的鐵管,每節長6.96米,節與節之間用鋼夾固定或焊接。油管從加爾各答起,經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長3000余公裏,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油管。油管的鋪設與公路的修築一樣艱難,中國工兵第12團與中國境內的數萬民工將鐵管一節一節向剛剛被克復的騰沖、龍陵接近,最終使油管展延至緬北叢林東來的油管銜接。此後戰爭的“血液”通過中印油管極大地推動著中國戰場的進展速度。雲南各地軍用機場的飛機能就地加油投入作戰及運輸。嵩明機場的“空中保壘”B-25可以加足汽油後直飛日本東京轟炸。據統計,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輸油至同年11月停止輸油,7個月共輸入航空汽油、汽油、柴油等油料10萬余噸。日本投降後,中印油管在1946年1月4日完全停止輸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