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愛去哪裏了?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美國作家歐·亨利有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收入到我國中學生的讀物中,這篇作品說的是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為了表達彼此的愛心,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換作聖誕禮品獻給對方。妻子賣掉了自己迷人的金色瀑布般的秀發,為丈夫配上他喜愛的金表的表鏈,丈夫卻賣掉自己的金表為妻子配上精美的發梳。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是令人唏噓不已催人淚下的。可是,這樣一篇作品在中學生那裏卻受到“新觀念”的挑戰。

據報載,武漢某中學初三的學生在討論這篇作品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論。有女生認為,文中的妻子太傻,如果是她,首先考慮是找一個投資商,利用秀發資源,到電視上拍個洗發水的廣告,鈔票還不滾滾而來,秀發絲毫不損,還可以賺他一筆。有男生說,那當丈夫的也不明白,金表是傳家之寶,怎可輕易賣掉,應該先拿去鑒定,說不定是文物價值連城,買禮物還不是小菜一碟。毫無疑問,這些議論與作品的內涵相差天遠地隔,本來作者是在作品中潛心描畫出在這個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還有一份真愛和人性,結果卻被人曲解為“傻子”,還是還原了金錢至上。

顯然,中學生們沒有讀懂這篇作品,所以沒有思想的感悟沒有心靈的震撼。然而,對於太年輕的他們,涉世未深,既無生活的磨難,也無感情的波折,耳聞目睹的是滔滔不絕的美女廣告和發財致富的消費引導,這些給了塑造這他們唯利至上的畸形表面,而誰去塑造他們的內心?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人性的空洞和愛的匱乏,這又何嘗不是當下社會的反映?如果中學生們眼裏的“美發與金表”的價值還被擡舉為“聰明”的“新觀念”,那不僅要“救救孩子”,更要救救教師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可以交換的,只要遵循公平的原則就行,但這主要指的是物質利益方面。還有許多東西是不可交換或難以交換的,這就反映在精神範疇了,如做人的原則、為人的良知、對人的情感……等等。一旦交易進入了精神領域,那麼道德的淪落和社會秩序的紊亂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現在所常見的行賄受賄、出賣友誼、失落誠信等不良社會現象,就是“交易”侵入人的靈魂從而對社會腐蝕的最好的例證。

對於人的情感,更是如此,誰都不能想象在親人或愛人之間,會出現“給我50元,讓我愛你一次”的語言,感情永遠是無價的。當一個家庭或一個婚姻充滿了感情,一切都是美妙的,而一旦失卻了愛的情感,那就只剩下財產的分割和孩子撫養費的爭執了。

歐·亨利在小說的最後寫道:“讓我們對目前一般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授受衣物的人當中,象他們那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什麼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是呀,倘若眼睛裏只看見頭發和金表的實際價值,那麼,愛去哪裏了呢?這才是對“聰明”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