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顧土【明心網】我們一出生,不必教不用學,朦朦朧朧就知道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餓了,嗷嗷待哺;疼了,哇哇亂哭。懂事以後,在我們的意識裏,又漸漸出現了一個與私相對立的公,這個公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公家,“保護公家財產”曾經是我們天天可以看到的標語。到了極致的年代,最時興的口號也變成了“狠鬥私字一閃念”、“鬥私批修”,連不少人家的桌椅板凳都改由單位統一發放。
多少年來,我們的大腦裏只有公和私,事事都偏好在公私兩端拼命做文章,非此即彼,但是對公共的概念卻從來不怎麼在意,好像可有可無。有朋友問我,公共究竟是公還是私,我回答,既是私又是公,確切地講,是由每個小私組成的大公。
提起私,我想沒有人不明白。首要的私是我們的家,或者說是我們的居所,無論買的還是分的,家家都會精心設計、費力裝修、不厭其煩地打掃。只是一出家的門口,你就不能不頓生隔世之感,好像人人糊塗。公共過道不妨叫做雜貨間,上下左右一片斑駁,所有的地方都是汙七八糟。盡管自己家的大門裏一層外一層,嚴絲合縫,拒賊防盜,公共的門窗卻正好相反,個個殘敗不堪,大開大敞。一個人家的窗戶,朝裏的那一面,肯定整潔精致;向外的那一方,必然歪七扭八,住四號的張三可能搭個鐵籠放兩堆破爛,住七號的王五興許蓋起木棚養幾只活物。我每次拜訪朋友,不進家門斷然不敢估價他老兄的處境,僅看房屋的外表總以為岌岌可危;直至迂回曲折深入下去,才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管得著嗎!”“你憑什麼管我!”這些話我們已聽成了習慣。既然自律太難,相互間又不敢管懶得管,管的事情,也就統統托付給了特定的一些部門一些人。所以,只要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地方,只要沒人管或者管不勝管的時候,我們的要求就降至底價的水平?包圍在公共草坪四周的欄桿,我懷疑是不是比花草還多還貴;公共道路的秩序,我斷定只為交通警察而設;公共場合的窗前和門口,假如還有行為準則的話,我揣測已經成了眾人的天敵,人人都要反其道而行之。
可是,公共利益恰恰是一種循環,也是一種因果報應。你今日亂放自行車擋住了別人的通道,明天別人就有可能把一堆建築垃圾橫在你的面前。李四早上騎車猛闖紅燈,下午說不定就被趙六的一起事故堵得寸步難行。他遇不測,我不挺身;我陷絕境,他當然也會視而不見。你把廢水倒入河裏,難道你一家老小不受汙染?你隨意丟棄肆意踐踏,難道你生存的環境不受傷害?
尊重公共利益的人不能不具備一種公共精神或公共意識。我們走在街上,就要旁若有人;我們進進出出,就要禮讓別人;我們言談舉止,一定想著會不會妨礙其他人。有朋友恐怕會說:這樣的活法太累!但我以為這比爭先恐後、一擁而上、互不相讓輕松多了。你照顧考慮別人,別人也會考慮照顧你,最終受益的還是你自己。為了我們長遠的大利,有時候只能犧牲眼前的小利;為了我們更多的利益,只好舍棄少部分的利益。因為,現在落在別人頭上的事情,將來就有可能落在自己的頭上。
我說的這些看似日常瑣事,實際卻反映出我們的品質、我們的精神境界和人與人的關系,還決定了我們思考問題的水平。法國思想家托克威爾160多年前說過,很難使一個人放棄自我去關心大的命運,因為他不理解大的命運會對他的境遇有什麼影響。但是,如要修築一條公路通到他的家園,他馬上就會知道這件小公事與他的大私事之間的聯系,並且不必告訴他,他也會發現個人利益和全體利益的關系。我想說的還有,假如我們都從尊重、關心身邊的公共利益做起,由小及大,那麼,我們對小事大事的看法就不僅僅來自於一腔熱血、一種情緒、一個概念了。我不相信,一個只顧自己、一個連四周公共環境連養育我們的山川草木都敢糟蹋的人在大問題面前會有什麼像樣的判斷能力。
發稿:200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