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鏡子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連晨【明心網】人們常說一句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何以攻玉?我以?主要在於“比照”和“借鑒”的結果。外來的事物對於我們,往往像一面鏡子,我們拿它照照自己,常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不足而改之,是?進步。
最近看到兩件有關老外的事,我以?是可以作我們生活中的鏡子的,其中一件發生在武漢,另一件發生在東北。我把它們分述如下。
第一件事:武漢市鄱陽街青島路口有一座建於1917年的六層樓房(原系英國人辦的“景明洋行”,現?民主黨派辦公樓,人稱“民主大樓”),該樓的設計者是英國的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上個世紀末,也即那座叫做“景明大樓”的樓宇、在漫漫歲月風風雨雨中渡過了80個春秋後的某一天,它的設計者遠隔千裏萬裏,給這一大樓的業主寄來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樓?本事務所在1917年所設計,設計年限?80年,現已超期服役,敬請業主註意。
真是聞所未聞!80年前蓋的樓房,不要說設計者,連當年施工的那些人,也不會有一個人在世了吧;問問當今仍在該樓裏面“詩意的棲居”的人們,大概也少有人能說出這座樓房的設計者和承建者是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古建築”,至今竟然還有人在?它的安危操心!操這份心的,竟然是它原初的設計者,一個異國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是怎樣的一種因素(崗位責任制?金錢的誘惑?鐵的紀律?敬業精神?高尚的人品?還是一種體制、文化的神奇功效?)使一個在時序中更新換代了數茬人的機構,雖經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仍然守著一份責任、一個承諾?而這份承諾和責任心,竟能穿越漫漫80年歷史長河──這其間,無論是設計者所在國還是建築物所在國,不知發生了多少天災人禍和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平靜地回落在它的起始點上,讓我這個黃臉中國人面對我不時傳來樓倒橋塌聲的祖國,一時竟不知該說些什麼。
第二件事:在我國東北地區濱州鐵路穿越小興安嶺那條最長的隧道的山頂,有一座方尖型的石碑,下面長眠著一位異國的工程師。這位工程師曾負責這條隧道的設計。當工程進度由於意外沒有按照預定時間打通時,這位工程師走回自己的小屋拔出手槍,對著太陽穴開了一槍! 她──不要意外,“她”是一位女性──認?延誤工程是一種嚴重的失職和恥辱;她選擇了自殺來抵補自己的失職,她內心的恥感,也隨著清脆的槍聲飄落在她?之獻身的那座山脈的林海之中。
這種自責方式對我們來說也太陌生了。珍惜生命、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聽了這個故事,也許會嘆息著說:“不至於非這樣吧?又不是修長城,延誤了工期要殺頭?”我們太習慣於在失敗面前尋找“客觀原因”了,我們也太習慣於在失誤面前?自己開脫了;我們內心裏從什麼時候開始沒有了責任感、以及因?自己的失職失誤給工作給事業造成損失後強烈的自責和恥感?一個肩上負有責任的人,他任內出了天大的事故,他都能?自己找到推卸責任的理由,他都能在事後象個沒事人一樣處之泰然並一如既往不負責任──我們從小到大,看到的幾乎全是這類現象;別說引咎自殺的,連辭職謝罪的也少有。一位異國女工程師的噴灑著鮮血的自責行?,讓我異常分明地看到了我們民族靈魂中的暗點。
以上兩個故事,將是我後半生永不丟棄的鏡子,既照我的言行,也照我的內心。我願意把這兩面鏡子送給所有有自省精神的人。
(《議報》)
發稿:2004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