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失民心者失天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天下第一閑人

【明心網】今期我們不妨探討一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趣味性的題目。古往今來,皇朝沒落,暴君昏君的下場,與人民百姓推翻政權的種種連帶關系成為了我們今次的主題。

依我所見,每當一個朝代告終之前,往往早有征兆。天災人禍,內部政權鬥爭,殘民以自肥之官吏肆虐,奸臣弄權和君主無能等等都是國家走向滅亡的因素。正如東晉士族內爭,隋煬帝之橫征暴斂,唐朝有黃巢起義,元順帝耽於逸樂和明朝長期的宦官弄權。這統統都被視為王國的致命傷,無容置疑。盡管在太平盛世之時,亦應居安思危,莫等兵臨城下,岌岌可危之際才知事態嚴重。回想南宋末年,元朝圍攻襄陽三年之久,朝廷不發援兵,賈似道還在宋度宗面前粉飾太平,而宋帝則懵然不知,仍舊整天尋歡作樂,直到襄陽淪陷後,方知為時以晚,無可奈何。

末代皇帝都有一些共通點,而最多皇帝犯及而又最致命的莫過於「失民心」三個字。從起義得天下的有漢劉邦(斬白蛇典故),明朱元璋(紅巾起義)和民國孫中山(興中會革命團)。他們都是被當時的朝廷所逼,順天而行,發動民變。試問在快樂幸福的日子中,又有誰會拿自己的命來搞什麼起義之類的東西呢?但是如果已經是死路一條,本無生計,又作別論矣!

掌握兵權之徒,往往低估了群眾的能力。清宣統溥儀即位時,其父親(阿瑪)載灃從德國皇帝那裏認識到,要鞏固帝位,必先握緊兵權。所以他采取了一連串控制軍隊之措施,為求壓制官民。詎料,社會動蕩不定驅使百姓含淚反抗清政府,加上在西元1910年竟然發生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嚴重災荒,終於醞釀出南北各地的搶米事件。軍隊無法控制饑民是正常的,就連清朝國家銀行亦難逃一劫。民眾揭竿而起,氣勢可吞長江,他們抱著一個簡單的觀念,就是置諸死地而後生。所謂水與舟的關系,明眼人一看就知舟其實不能敵水,一石牽起千重浪,駕舟者必須以為訓。

皇帝雖然擁有至高權力,但是如果得不到民心歸向,權力變相就是淫威,硬性地使人屈服,不會長久。這不正如秦朝從贏政稱帝起,只歷經二帝,總計十五年就覆亡了。秦始皇還以為憑自己的權威,冷漠千千萬萬百姓可以使秦朝享有千秋萬世的基業。荒謬!他不明白開國與治國的分別,開國用兵,治國利民,歷百年而不衰。

人在高處,不再明白皇宮以外民間疾苦之事。皇宮內的金銀財寶,不是由全國百姓點點滴滴的銀兩堆積而成嗎?天地間任何事皆有因由,皇帝奉天管理國家,假若他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安民安國,自然就會失去依靠,江山不保。兵均征取於民,如民不親於國,則國無兵可用。民不富不安,何來國家經濟?有多少個皇帝能了解一兩銀的用武之地?一兩銀貴在農村,賤在宮內。

假如皇帝能做到出巡不帶仕衛,我說便是人氣一百,所向無敵。若能愛民如子,那子又有何傷害父親之理?其實在人民心目中,只期待有幸能生在繁華盛世的時代,所以他們將希望寄托於統治者身上,只願由一位仁君帶領,走向美滿之路。

可惜皇帝覺得漸漸失去民心之時,卻以高壓手段對付之,反而使情況越發不可收拾。風雨飄搖,暮色蒼茫,人民在相對的壓抑下反彈之勢更加強烈,這不就解釋了中國一朝一代的滅亡嗎?難道真的人在高處反而不知天下事?

每當人們犯錯,包括皇帝,都總是向外去找原因。農民起義,朝廷就怪農民不忠,加以剿滅,但從來都不會細想因由對錯落在何方。人心不是用兵可以改變的,治標不治本乃治國大忌。治標要用上數以萬計的軍隊,而治本卻不費一兵一卒。如何平衡利害呢!

若然皇帝不怕失民心,那就等於不怕失天下。

(香港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