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每每看到媒體報道的貪官受到黨紀國法的嚴厲懲罰,就想起一個歷史故事。也許貪官們不知道這個故事,如果他們事先讀到,也許就不會走上邪路。這個故事是:

漢宣帝元康三年(前六三年),太子太傅疏廣對他的兒子疏受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仕宦至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疏受當時任太子少傅,父子皆為親近大臣,位高權重。但是他們商量商量就上書皇帝求退休養病。皇帝賞賜了許多黃金,送歸鄉裏養老。

疏廣父子歸鄉後,叫家人賣掉黃金,每天置辦酒宴,請族人、故舊相與娛樂。有人勸疏廣拿黃金為子孫置些產業,疏廣說:“我難道老胡塗了不念及子孫嗎?我家原有些舊田產,子孫勤勞耕耘,足以養家,跟普通人一樣生活。現在再增添田產就是多余的了,只會使子孫變懈怠懶惰而已。”接著說道:“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況且富人是眾人怨恨的對象,我不想增加子孫的罪過又讓他們招怨。我與大家一起快快樂樂地過晚年,不也很好嗎?”一席話說得人人心悅誠服。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這是疏廣二千年前的認識,也許不符合今天某些時髦的觀點了;但是,看看社會上諸多因暴發而引起的醜惡現象,恐怕還是符合事實的。所謂賢,就是有德有才,能做事。所謂志,就是品德志向。許多貪官之所以成為高級幹部,起初德行並不壞,也辦過不少好事,甚至頗有政績。但地位一高,條件一好,也就是“多財”了,“志”就受損了,腐化也就開始,腐敗也就到來了。有些人辛辛苦苦掙來了一筆財富,但由於欠缺修養,結果因財富導致出種種悲劇性後果,這些都說明疏廣的話並沒完全過時。

譬如對子女的教育。許多人都想為子女積累財富,供他們留學、出國、做生意作本錢,聽起來頗近人情。對於後代子孫,財多是好事是壞事,是需要具體分析的。一般來講,優越的經濟條件比貧窮的環境更有利於人的成長,但是,金錢本身具有腐蝕性,尤其對青年人的志向情趣影響甚巨。優越的生活也有損志益過、制約成長的負面效應。適當艱苦一些的日子有利於青年人認識社會體驗人生,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不義之財只能使子孫在人民血汗中得到心靈扭曲的惡果。

說穿了,如何對待財富是一個關乎價值觀的問題。疏廣父子的價值觀不在財富而在保持精神品格的高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惟如此,才能近則免禍,遠則惠及子孫。

又想起一則關於諸葛亮的故事,一並講來讓大家聽聽,恐不為多余。諸葛亮出征前上表後主,說自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不須另置產業。死的時候,不使自己內有余帛,外有贏財。及卒,如其所言。

論官位,論智慧,試問今人,誰比得上孔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