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華夏歷史真貌:天下朝宗的西周(二)

——(公元前1066年--前770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緣

【明心網】周公攝政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因為年幼,所以由他攝政七年。攝政期間,他出師東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亂;並進一步分封諸侯,營建東都,制禮作樂。成王長大後,他還政於成王。

周公的德行

周公姬旦從小就孝敬父母,誠實忠厚,而且多才多藝,聰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愛。姬昌在世的時候,姬旦和他的哥哥姬發(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幫助處理政務。

周武王繼位後,姬旦成為武王的助手。這時候,姬旦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籌劃滅商大計,完成父親姬昌未完成的大業。

兩年後,姬旦和武王,聯合各國諸侯在盟津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會盟後的第二年,武王在姬旦等人的輔佐下,統率軍隊渡過盟津,並在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牧誓》為姬旦所作。

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 滅商後,在如何處置殷人的問題上,武王征求大臣的意見。姜尚表示,這些人應該統統殺掉,不留後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覺得有罪的人,不分輕重一律殺掉也不行。於是,武王又找來姬旦。姬旦的意見是: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姬旦這種給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武王深為贊許,並進而采納。這贏得了殷人的擁護。

滅商歸來,在鎬京(今陜西省長安縣)武王同姬旦談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的平原地帶建立新都,以便控制東方之事。由於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姬旦焦慮萬分,虔誠的向先祖太王、季王、文王祈禱。他說:“你們的元孫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你們的元孫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 武王的病這才漸漸好了。但過了不久,武王還是病故了。武王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姬旦,並且說這事不須占蔔,可以當面決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周公的功績

武王死後,姬旦立武王之子誦繼位,這就是成王。成王當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應付復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姬旦肩上,他理所當然承擔了攝政一職。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祿父的管叔和蔡叔,對姬旦攝政很不滿意,妒忌心大起。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行三,姬旦排四,管叔是兄,姬旦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姬旦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行五,但他支持管叔。於是他們散布謠言,說姬旦“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竟鼓動封於豳的舊商朝的領主──武庚祿父一同起來反對姬旦,企圖奪權。回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系良好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建國不久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沈重的打擊。如果不平息叛亂,周朝先世經營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於一旦。此時的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周公東征

姬旦臨危不亂。他首先說服姜太公和召公,以求得內部保持團結,。他說:“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的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在贏得眾人的支持後,周公於第二年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出征前進行了占蔔,周公向臣子們表示:“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蔔一次,上天要來幫助我們,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周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臣子們聽了,眾志成城,隨同姬旦一起東征。姬旦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裏的《大誥》。

周公東征,是一場十分艱苦的戰爭,是武王伐紂之戰的繼續。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蔡叔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蔡叔死了之後,周公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姬旦又把他封到新蔡。討伐平定管、蔡之後,周公繼續向東進發,消滅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也將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

*周公重新分封諸侯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給周王室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商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建立衛國,為衛侯。並分給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的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還有八師兵力,用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為了使康叔封強化統治,周公先後給康叔封發布《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經過戰亂後安定下來,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

康叔封受封上任時,周公特別囑咐他說:“小人是難治理的,你要盡心竭力去作,不要貪圖安逸玩樂,那樣才能把殷民治好。人說:‘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於使不馴服的人馴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職務就是把周朝發揚光大,安定殷民成為順從的百姓。”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訴康叔封,要實行堅決鎮壓。他說:“若當政者不對罪犯行懲戒,神給人的法便會紊亂和廢棄。我們當依照文王時制定的刑罰,去懲處不可寬大赦免的人。但執行刑罰要慎重。人有小罪,若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明知故犯、堅持不改,其罪雖小,不可不殺。人有大罪,如果出於一時過失,不堅持錯誤,不頑固到底,能自首悔罪,無所隱瞞,其罪雖大,也可不殺。”

周公又將長子伯禽,封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地區,建立了魯國。分給伯禽殷民六族作為領民,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業氏族。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城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這次姜太公平定叛亂有功,封地非常大,“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建立了齊國。

周公的同姓召公被封在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從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晉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反對紂王,也反對武庚叛亂,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國。姬旦還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記載:姬旦“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旦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安插在全國各個重要地方,這樣,周王室就處在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諸侯國又在國內把一部分土地分賜給大夫,稱為采邑。

*周公建立國家機制

周公還設立了龐大的國家機構。中央有太師、太保,輔助周王統治天下;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準人,分別管理地方民事,選任政府官吏,負責司法審判等;有六大:大史、大祝、大蔔、大宰、大宗、太大,分別負擔諸行政事務和宗教祭祀活動;還有司徒(管農田耕作)、司空(管官職事)、司馬(管軍事軍賦)、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宮廷侍衛)、膳夫(管出納三命)、趣馬(管天子馬匹)等等。這些統稱“內服職官”,都是專管朝廷事務的。

此外,還有許多“外服職官”,如侯、甸、男,是處理諸侯國事務的。在諸侯國內和卿、大夫的采邑裏,也設立了一套政治軍事組織。同姓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著從屬的政治關系以外,還和周天子保持著嚴格的宗法關系。宗法關系的中心是確認嫡長子的繼承權。嫡長子的繼承權有明顯的政治性質,他不僅可以繼承財產,而且可以繼承政治地位。

周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異姓之間結婚不受限制,這樣,周天子和異姓諸侯之間,就可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緣聯系。所以,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伯,稱異姓諸侯為甥舅。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在周公之前就有,但是到周公執政和輔佐成王期間,這些制度更加完備了。周公通過這些制度,憑借龐大的國家機構和軍隊,把對付殷人的政策貫徹下去。實行這套辦法是卓有成效的,經過10年努力,到成王當政時,政令可以下達到各封國的各國官吏。周朝的統治終於鞏固了。

*周公修建新都

周朝的都城在豐、鎬(在今西安附近),遠離中原,偏於西部。周公東征班師以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市西),以便有效地控制東方。周公攝政的第5年,正式營建洛邑。這年5月,姬旦來到洛邑,全面觀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蔔。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建成。內城方1720丈,外城方7O裏。城內宮殿富麗堂皇,新都叫新邑,又稱洛邑。

*周公制定禮樂制度

在洛邑營修建時,姬旦還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指的是劃分等級名分的典章制度。禮非常復雜,幾乎包括了貴族們衣食住行喪葬婚嫁等一切行為規則。概括起來有五類:一為吉禮,用於祭祀神明。二是兇禮,用於喪葬兇荒。三為賓禮,用於朝聘接待;四為軍禮,用於興師動眾;五為嘉禮,用於飲宴婚冠。所謂樂,就是音樂。這在當時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什麼等級什麼場合奏什麼音樂,有相當嚴格的區分。

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制成。這時成王已經長大,姬旦便把政權交給成王,自己退居輔佐地位。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姬旦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新都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項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說的“制禮作樂”。

*周公勸勉成王

周成王執政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勸勉成王:要懂得勤勞辛苦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反之,不關心百姓疾苦,一味驕奢淫逸,就不會得到好下場。他舉例說:當年殷王中宗在位,作事嚴肅謹慎,行動瞻前顧後,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縱情享樂,荒廢政事。祖甲長期當下民,懂得民間疾苦,因此繼位後,能愛護百姓,施以恩惠,不欺侮鰥寡。此後繼位的國王,生下來就只會享受,整天沈迷於花天酒地之中,不曉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視小民的勞動,所以國力漸漸萎靡。他諄諄告誡成王,教導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像文王那樣禮賢下土,治理好國家。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殫精竭慮。到了晚年,他回到封的地方。後來臨終前囑咐說:“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不敢離開成王。”

周公死後,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姬旦葬在畢原(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那裏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姬旦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姬旦的功勞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業。

成康盛世

周公對成王的教導和輔佐,是有效果的。成王執政後,能按照周公規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了發達。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

成王臨終時,擔心太子釗(zhāo,招)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去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復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欲,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

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復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康王命令畢公寫作策書,讓民眾分別村落居住,劃定周都郊外的境界,作為周都的屏衛,為此寫下《畢命》,記錄了畢公受命這件事。

此時天下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手工業、農業、商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西周此時處於盛世之時,可以說是西周的黃金時代。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