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華夏歷史真貌:“家天下”的肇始――夏朝(下)

——(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緣

【明心網】夏朝的發展

啟死之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整天遊玩打獵,不顧民事,被一位諸侯首領有窮後羿所逐。太康因此失國,人民和權力落於後羿之手。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後羿之手。仲康帝在位的時候,掌管天地四時的大臣羲氏、和氏沈湎於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亂了。仲康死後,又立其子相。後羿因為荒於遊獵,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所殺,寒浞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後緡(音民)正有身孕,她逃回自己的娘家有仍(今山東濟零縣),後生下兒子名少康。少康長大後,就匯聚夏的殘存的勢力,滅了寒浞,光復了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註)在位時,徹底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其後的五代六王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

此時,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從傳世文獻看,夏朝的治國體系相當龐大,在繼承五帝時期體制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為天子輔臣的“疑”、“丞”、“輔”、“弼”四鄰,有為國君親近左右官員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歷法的“羲和”(又稱“太史”),掌訴訟的“大理”,掌音樂的“瞽”(音“鼓”),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師”、“國老”,掌出使的“遒(音“囚”)人”,掌收取貢賦的“嗇夫”,掌管山澤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車輛的“車正”,守衛宮門的守門者,掌王室家族事務的“臣”。

夏王朝一直沿用禹在世時對九州的劃分標準和“甸”、“侯”、“緌(音“瑞,二聲”)”、“要”、“荒”五服貢賦制度的劃分,這說明,夏朝對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領為諸侯,稱為“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此外,夏王朝已經有了初步的“德治寬刑”思想。《左傳•文公七年》引《夏書》說:“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國家治理上,要文治與刑罰並用。而且,在治國問題上可能已經有了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的認識。《左傳•成公十六年》引《夏書》說:“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就是這層意思。法律也隨著夏王朝的建立而產生,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總稱。

在經濟上,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夏代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數量較多的石鐮,石刀等收割工具。莊稼以畎(音犬)畝法進行種植,就是在兩壟之間留一條溝,莊稼種於壟上。夏代的農業生產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產量迅速提高,飲酒之風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相傳最初的貨幣產生於夏朝,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稱為“三品”。

在藝術上,夏朝有關於樂舞的傳說,首先是圍繞啟的傳說,《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則神話,說啟將三名美女敬獻給天神,從天上得到《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於是他又制成《九韻》。

在科學方面,夏朝有已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歷和幹支記日的方法。《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具有豐富物候知識的著作。其文有463字,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以及采集、漁獵等活動。當時還出現了早期的地圖。從夏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許多高山大河,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學會了開渠、分洪、修堤,並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制簡單的地圖。傳說大禹通過自己的實踐,收集了九州獻來的銅等金屬,鑄了九個大鼎,鼎上分別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獸,有人說這可能是導遊的“指南圖”,或者說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圖。

夏朝的衰敗和滅亡

當帝位傳至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時,因為其淫亂,夏後氏的威德日漸衰微,並且引起了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漸走向衰敗。相傳當時上天降下兩條神龍,一雌一雄,孔甲餵養不了它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飼養的人。帝堯陶唐氏已經衰敗,他的後代中有個叫劉累的,從會養龍的人那裏學會了馴龍,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賜給他姓禦龍氏,讓他來接受豕韋氏後代的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偷偷做成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吃。夏後孔甲吃了以後,又派人去找劉累要肉醬,劉累害怕了,就遷到魯縣去。

孔甲死後,又三傳至夏桀。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修德,奢侈無度。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殘忍,動輒殺人。夏王朝還有一個大夫叫關龍逢,手捧“皇圖”來見桀。“皇圖”也稱作“黃圖”,是古代王朝繪制有帝王祖先們功績的圖,給後代帝王們看,以便效法祖先們治理國家。關龍逢捧去的“皇圖”繪有大禹治水等圖象,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樣節儉愛民,以長久享國;若是像眼下這樣揮霍無度,任意殺人,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桀對這樣的忠言不僅不聽,反而將關龍逢殺害,並警告朝臣們說,今後再象關龍逢這樣來進言,一律殺頭。於是賢臣絕跡,勸諫消失,桀愈加驕橫。

桀還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

就在這種情形下,夏王朝星隕地震,河水斷流。夏朝末,又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崩。”(均見於《竹書紀年》) 以致後世談到夏末地震時說:“昔伊、洛竭而夏亡!”(《國語•周語上》) 天災是上天對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與懲罰。夏桀多行不義而天亡之。

商湯見夏桀已是天譴眾離,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余年歷史,卻被一個小諸侯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這樣,商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湯封了夏的後代,到周朝時,把他們封在杞地。

關於夏朝遺跡的考古調查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蔔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遊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裏頭遺址命名的“二裏頭文化”(包括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裏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王系表
禹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扃 -> 廑 -> 孔甲 -> 臯 -> 發 -> 履癸(桀)

參考資料
1、《史記》
2、《夏朝概論》,選自《中華萬年網》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