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守孤寂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總是覺得忙,忙得腳不沾地。來往於單位的途中,奔走於接送孩子的路上,擠公共汽車,備考各種名目的證書,外語的、計算機的、法律的、會計的,還有永遠做不完做不好的家務……腦子裏整天像一鍋粥。忙——幾乎要掉了腦袋的忙,但誰又不是呢?看看那些背著沈重書包兩腿纖細緊鎖雙眉去上學的孩子們,那些全速行駛於公路上的汽車、自行車甚至三輪車,都可以觸摸到忙的無所不在。它已化成一種生活的氣氛與基調、成為順理成章、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的東西,偶爾想起古人生活的悠閑與愜意,仿佛天外神話。
李白身背簡單的行囊和沈重的酒葫蘆遍走名山大川,留下豪情萬丈縱情快意的詩句;陶淵明退隱歸田,面對“草盛豆苗稀”的田地,依然能保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情,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令人羨慕的生活,但卻無法在現代社會中再現。
人們只有黃金周才能去早已預計好的旅遊景點,匆匆一轉,趕緊回來,行程被牢牢綁在最後一頁紅色的日歷上。如果癡心妄想能隨時暢意地在林陰路上散步,或到鄉下隱居起來,每天面對碧野藍天,除非到了退休的那一天,否則幾乎不太可能。
常想,我們這樣忙忙碌碌的,究竟要奔赴哪個終點呢?走著,忙著,無暇品味生活中每一天的微妙差異,無法讓大腦從繁瑣的事務中徹底解脫出來,靜靜地凝視一會兒陽臺上初放的蘭花,更不要提留意春日曠野上五顏六色的花草和新綠的枝條。人們忙不叠地走向衰老,自認為快節奏的生活必將使時間利用得更加有效,並收獲更多的果實,但卻忘記會同等速度地走向衰老。容不得玩味,顧不得回首,青春便在轉瞬間逝去了。
於是,常常覺得孤寂,沈重的無可言喻的孤寂。被淹沒於湧動人潮中的孤寂,流淌於忙碌與壓抑中的孤寂,它是那麼深切刻骨,洞穿了被生活牽引的歲月。大塊大塊地堆積在心的深處,與臉上燦爛的笑容不相諧調。笑得最多的時候,或許是內心最孤寂的時刻。
你舉杯你巧舌若簧你令人開懷大笑,但你很清楚,一會兒就要各自走散,甚至不要指望有誰可以同行一段。大家高談闊論談笑風生,卻彼此不相了解,最熱鬧最親密類同於最荒誕、最滑稽,社交成為任務欄中必須點擊的一項,轉過臉時,你也許會黯自傷神。
詩人顧城有一首叫做《遠和近》的詩,寫了人與人的隔閡: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那無可測量無可超越的漫長,甚至大於人與天空的距離。現代人,就算有古人的情懷,又何嘗有時間像古人一樣獨自臨風,品味內心深處的豐富呢?這是一種來不及傷悲的傷悲,遠遠超過了傷悲本身,成為一種更深更鈍的痛感,無可排遣與宣泄。
總希望那種生活,體會花莖蓬門、寒塘鶴影中閑適沖淡的樂趣,有許多空閑的日子可以走到落花飄零的園中,或獨自百無聊賴地養花、劈柴,打掃秋葉遍地的院落,在破敗的柴房中觀雪、賞雨、聽風、望月,根據不同的鳥鳴推算季節的變遷。
月涼如水的夜晚,馥郁清香的花間,青苔布滿的石階以及長亭短亭的歸途……。那一定很美,那是另外一種情緒,超然物外,如一條從心尖上輕輕淌過的溫暖河流。它是輕靈飛動的,有妙曼的舞姿,而絕非山一樣的沈重,沒有壓迫感,不會被打擾、被勉強,也不會被呵斥,它溫存地掛在人的心上,讓人與現實疏離,只面對自己和自然。
發稿:2004年4月19日
更新:2004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