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最不能失去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做一個人最不能失去的是道德。有一個頗啟迪人思考的故事:一個年青人迷了路,這時正好有一個老人走,他就問道:“老頭子,到某處該怎麼走?”老人看看他,告訴他了。小夥子擡頭就走。沒走幾步,老人喊道:“小夥子,你丟東西了!”年青人回過頭來說:“丟什麼了?”老人說,“你丟了道德!”我們無論是處在吉星高照的順境中,或處在痛苦掙紮的逆境中,都不能丟掉做人的起碼準則──道德。尤其是身處逆境,往往抱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最容易破罐子破摔。
人生雖不平等,但對命運的追求卻是平等的。雖然上天沒有為自己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我們卻不能怨天尤人,一定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彌補,迎頭趕上,自己去拯救自己。如果命運不公平,使人處於逆境,那麼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要把坎坷當作鍛煉自己心志的機會,通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來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心靈,去擔當起天下的重任;或者甘於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好人。切不可為了
滿足個人的欲望、達到個人的私利而不擇手段地去胡幹。
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之邦,自古以來對道德的規範頗多。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稱是令世代傳頌的道德規範;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堪稱他的道德準則;民間的“寧可負我莫負人”、“修橋補路勝造七級浮屠”等算是平民百姓的道德標準。總之,中華民族以利他人、為他人、“行善事”,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以“奉獻”作為道德之本的。樹立起為善最樂的人生信仰,乃不失一個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道德之本,他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在各個方面的自由度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面對著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這些發展機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而,構成人的基本素質、專業素質等多方面素質基礎,是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是一個道德規範。
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什麼樣的道德準則,決定著一個人如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其他方面的技能。有的人能正確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拼搏進取;而另有一些人,經不起花花世界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種種誘惑,或腐化墮落,或營私舞弊,或搶劫殺人,成了罪人。如今社會上出現的貪汙腐化、買官鬻爵、買兇殺人,以欺詐的手段謀取錢財,造假售假,殺人害命,吸毒販毒,賣淫嫖娼等非法活動,大多與他們的道德淪喪有關。
用我國最樸素的一句話來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千頭萬緒,就是教育人做一個好人,做一個行善的人──這也就是道德之本。
人,之所以有好人和壞人之分,是人作為高等動物與一般動物的一個重要分野。人具有思想,具有最高級的神經活動。人的活動受大腦支配。而人的思想又與傳統文化的吸收、接受新知識、對道德規範的理解、對急驟的時代變化適應的程度等許多因素有關。
王寶森、成克傑、胡長青之流,以及殺人魔頭張君之類車匪路霸、詐騙犯、殺人犯、搶劫犯等社會渣滓,他們早把道德棄之九霄雲外。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自己,只有私利。對他們用得上《三國演義》中稱是曹操說的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當然,也有一些人尚未走到以身試法的地步,但是“螻蟻之穴,潰堤千裏”,小錯不改,必鑄成大錯。如一些人不是踏踏實實幹事,而是想方設法謀私利,有的為了個人升遷,不惜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虛報浮誇,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些都違背了道德的規範。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每一個人都要把握住自己,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管住自己,就要把握住對與錯、是與非、義與利、得與失等界限,常存“慎獨”之心,時時戒備和警醒自己。只有“忘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好人,才能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時代呼籲我們做一個好人,道德呼籲我們做一個好人。我們再也不能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失掉了!
做一個好人,是個極其平凡普通的人生坐標,也是座輝煌的人生豐碑。願更多的人朝此目標跋涉!願那些迷途羔羊拾起道德這個有力的支柱,勇敢地站立起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發稿:200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