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華夏文明之源--火藥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田園

【明心網】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它的起源和道家煉丹術以及中醫本草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煉丹家常用的藥物有五金、八石、三黃(硫黃、雄黃和雌黃)、汞、硝石以及各種草木藥。當他們把硝石與三黃等藥物混合燒煉時,有時會劇烈燃燒甚至爆炸。其結果是“丹”未煉成,卻發明了能著火和爆炸的藥--火藥。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關於火藥的記載是公元四世紀時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仙藥》。

火藥最重要的原料是硝石和硫磺。據唐代《太平禦覽》記載,西元前6世紀時中國人就已經知道“消石出隴道”,以及“石硫黃出漢中”。成書約在西元前2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明確列有硝石這種藥物。當時正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廣招方士煉丹和求仙的盛時,火藥極可能是在那時發明的。但由於著火和爆炸屬於煉丹術中的秘密,所以一般是師徒口耳相傳,而不大可能見諸於書帛。

直到晉代鄭思遠所著的道家文獻《真元妙道要略》中才公開了這個禁戒。該書中有“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等燒,立見禍事”的說法。這說明中國古人在晉代是對火藥中硝石的作用已經有了清楚的認識。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和野史中也有有關火藥和火藥武器的記載。在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蜀漢丞相諸葛亮想攻打陳倉,但守城的魏國將領郝昭足智多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註》中記載,“亮以數萬人攻昭千余人,以雲梯沖車地道逼射郝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退。”後來諸葛亮攻城不下,不得不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條計策。這場戰爭發生在魏明帝太和二年(西元228年),其中提到的“火射連石”應為最早的火藥武器。另外中國北方的民間傳說中有“魏國馬鈞制爆仗”的故事。這個馬鈞是魏明帝時代魏國軍隊的軍械設計師。結合酈道元的說法來看,這個故事並非無稽之談。

火藥的發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吹響了冷兵器時代將要結束的號角。另外,它為現代人類航空航天探索開啟了一扇大門。

火藥最早應用於軍事方面,古人發明了一系列火藥武器。《九國志 • 鄭璠傳》記載,唐昭宗天佑元年(西元904年)楊行密的部將鄭璠圍攻豫章。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裏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和火箭之類的火藥武器。火炮是把火藥制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伿?佒萊鋈ァ;鵂蚴前鴉鷚┣蚋坑詡咧攏蹕叩閎己笥黴涑觥?p>《宋史 • 兵志》記載,北宋開寶三年(西元970年)馮繼升等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藥為動力的飛行兵器-火箭。這種火箭由箭身和藥筒組成。藥筒用竹、厚紙制成,內充火藥,前端封死,後端引出導火繩,點燃後,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向後噴出,以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飛行中殺傷敵兵。這其實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火箭。

北宋開寶八年(西元975年),宋朝在攻打滅南唐時使用了“火炮”和“火箭”。北宋人宋敏求在《東京記》裏說,京城開封有制火藥工場,叫“火藥窯子作”。原始的火箭經過改進後,廣泛地用於戰爭。如西元1161年宋軍與金兵的“采石之戰”中所使用的“霹靂炮”,其實就是一種火箭兵器。當時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的能高飛的“火流星”(亦稱“起火”),實際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觀賞性火箭。

火藥武器的出現後發展很快。宋朝的火箭全是單發的,點燃一根火繩發射一支火箭,叫單發箭。到了明代就出現了多發火箭,點燃一根火繩,可以發射出幾支、幾十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多發火箭種類很多,如五虎出穴箭(5支)、火弩流星箭(10支)、火龍箭(20支)、長蛇破敵箭(30支)、一窩蜂(32支)、群豹橫奔箭(40支)、百虎齊奔箭(100支)、神火箭牌(100余支)等等。

16世紀中葉,人們又發明一種新式火箭,名叫“火龍出水”。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並附有圖樣。

這種新式火箭采取龍的形象,其目的在於壯聲勢,驚敵人。據《武備志》介紹,它的制造方法: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去節,刮薄,作為龍身;再用木頭雕成龍頭和龍尾,分別安裝在龍身前後,這樣就成為一條龍。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把它們的引火繩總連在一起,從龍頭下面的孔洞中引出來。又在龍身的前、後兩部,分別傾斜安裝上兩支大火藥箭,把的引火繩也總連在一起。最後,把龍腹內引出的總引火繩連在前部兩個火藥筒的底部。這樣,一個火龍出水的新式武器就完成了。

火龍出水用於水戰,面對敵艦,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在水面上飛行二三裏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裏飛出的火箭射向敵人,焚燒敵艦。

火藥所產生的推動力不僅僅使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們嘆為觀止,還給人們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帶來了新的契機。世界各民族都有過很多關於飛行的神話傳說,比如中國有黃帝乘龍升天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籍記載,戰國時期墨子曾作“竹鵲”,魯班曾制“木鳶”,東漢時代張衡創造過“木雕”,這些都是能夠飛行甚至能夠載人的航天器。可惜隨著時間的演變,這些技藝都已經失傳了。

火藥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明代中期,有個煙火工匠,名叫萬戶。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操縱的飛行器,很象兩條連在一起的飛蛇,上面有坐椅,坐椅後面緊連著一個特制的木架,木架上安裝著47支巨型火箭。據說,有一天,萬戶坐在坐椅上,手持兩把大蒲扇,叫人點燃火箭,想借助火箭的推力和蒲扇撲動的力量飛向太空。可惜,這次試驗失敗了。一聲巨響,火箭爆炸了。在火光和硝煙中,這位勇敢的發明和實驗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萬戶的實驗引起了當時一些在中國遊歷的外國人的重視和濃厚的興趣。這些人分別留下了各種著述,所記載的故事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中外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是可信的。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月面環形山命名工作小組為了紀念萬戶這位火箭技術的先驅和開拓者,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這座山位於月球表面的東方海,是五座以著名航空航天學者命名的環形山之中的首座。

中國火藥沿著中國煉丹術西傳的路線,先傳入阿拉伯國家再傳入歐洲。火藥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