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天人合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德民【明心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觀乃是其精髓所在。
老子在《道德經》裏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辭傳》裏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易》之所以能“與天地準”,“彌綸天地之道”,是因為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黃帝內經·素問》)強調:“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寥寥數語古代聖賢即告訴我們天、地、人,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到了漢朝,更有董仲舒明確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天人合一”觀根深蒂固地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和科學之中,如古代天文、歷法、醫學、琴棋書畫等等。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也無不體現著這一理念,象“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它反映到當時的各行各業之中。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就是天文歷法方面。天文觀測是朝廷裏的一個重要部門,儒家經典《周禮》的官制中就有記載。中國古代負責天文觀測的是太史局(歷代名稱不一,或叫司天監、欽天監、靈臺),負責的官員稱太史令,官位為五品下,年祿六百石。即使朝代更叠,但是太史令的官職卻無更改。
在當今系統、全面的天文學專著中,以史記《天官書》為最古。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詳細地描述了天上星辰是天的官員或官廳,天上、人間互為對應。天上日、月運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星及其它星辰的變化,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太陽黑子等星象,兆示著災異、祥瑞,或人亡政息,或政通人和。如果是兇象,那麼就應該“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也就是說上上之策是修德,其次是改革政事,再其次是就事論事,有危事才加以挽救,又其次是禮神以禳除災害,下下策者是不采取任何措施。司馬遷更是歷舉史實說明,沒有一件事不是天象先表現出來,然後在人間得到應驗的。
其中有:
秦始皇在位時,十五年之間彗星出現了四次,最長的達到八十多天,彗星之長或者橫空而過的。後來,秦朝果然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對外又攘除四周的夷人,死人如亂麻,因而有張楚王等人共同起兵。前後三十多年之間,兵相踐踏致死者,不可勝數。自蚩尤以來,還沒有如此殘酷的。
項羽援救巨鹿時,枉矢星西流,此後,山東諸侯兵聯合起來,西行破秦,坑殺秦朝降兵,屠滅鹹陽城。
漢朝興起時,木、火、土、金、水五星會聚於東井宿之中。
匈奴兵圍漢高祖於平城,在參、畢二宿附近,月暈多至七重。
諸呂作亂,有日食發生,即使白晝也黑暗無光。
吳、楚等七國叛亂,有彗星長達數丈,天狗星經過梁國的郊野。七國兵起之後,以致屍橫血流於梁國城下。
……
由上可見,人類社會的變化興衰與天象的變化是有密切相聯的,天象的變化兆示著人間的戰爭、朝代的更叠,等等。天、地、人三者之間如果達到和諧,在人則與天地同壽,在天是日、月、星辰的運行正常,在地則是風調雨順、萬物繁茂、五谷豐登,在社會是人人安居樂業、“路無拾遺,夜不閉戶。”三者之間任何一方達不到平衡,在人會患疾病、瘟疫流行,在天則有異常星象的出現,在地則萬物雕零、有地震、洪水、幹旱等等天災的發生,反映到社會則是道德頹廢、亂象叢生、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看當今的中國,瘟疫流行、沙塵暴、地震、洪水、臺風、高溫、蝗蟲等天災肆虐中華大地;整個社會道德敗壞、社會矛盾激化,真是天怒人怨。這樣的天意的反映難道不是獨裁者的暴政禍亂所致嗎?
(正見網)
發稿:2003年9月6日
更新:200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