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景與看景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冀耒【明心網】人們出門旅遊,一般是跟隨旅行團或憑一張導遊圖,按圖索驥,一個個景點看過去。看完了,似乎也就完成了到此一遊的夙願。然而,人們心目中的“景”,常常是通過古典詩文、神話傳說、他人描述建構起來的。果真要一一去驗證,便難免失望。
就像南京的秦淮風景,杜牧的一曲《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籠”字,便把煙、水、月、沙、船只、酒家帶動起來,構成一幅極動人的圖畫。當你意欲一睹其風采,卻發現如今的秦淮早已是另一番風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硬要照詩人誇張的想象去尋覓,你就很難體會到現在的廬山瀑布的氣勢了。由此一些人會慨嘆:看景不如聽景。
其實,大自然的美景無處不在,但要領略它古今不同、四時有異的美,還需要我們自己用心靈去觀賞、去傾聽、去感受。純粹為了“看”景,這塊石頭被認為像觀音,那流水又成了仙女,印證了又如何?當你超越了普遍的視力,看懂、聽懂了如淚的斑竹上的幽幽 訴說;看懂、聽懂了雷峰塔下的白蛇娘子的呻吟;看懂、聽懂了嘉峪關上斷壁頹垣的歷史回聲……,你便真正地懂得了自然歷史景觀之美。
當你學會了傾聽自然的內在音樂,便可發現普通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蘊含著無窮盡的意味,都可以與人有一種內在的契合。那麼當你經歷千辛萬苦,尋遍名山勝景,歸來時會恍悟:世上處處皆風景,看景、聽景都是一種美麗。
發稿:2003年5月30日
更新:200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