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書、音樂、巴赫、上帝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雷武鈴 詩人

對於我,書使人沈思、回憶、憧憬;音樂使人不再思考,不再想象,就停留在其中。在音樂中放棄所有意志和願望。書使人置身道路,使人漫遊、漂泊、遠離故土;音樂使人置身終點,使人定居在家鄉,在這一世界,在這次生命,在這一時刻。書使人眺望遠方,看見自己,看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書指向什麼,它是生命的所指。而音樂指向自己,指向生活本身,是生活的最後目的和終極,它是生命的能指。書激發人智力的野心、欲望的狂亂,使人疲憊、衰弱;音樂使人屈從高於一切的美,所有元素的和諧。

書是最抽象而又具體的;音樂是最具體而又抽象的。

讀一本描寫美好事物的書,讀一本批判深刻、思想犀利的書,我馬上會感到周圍世界的難以忍受的愚蠢和促狹。書在讓我看到一個理性的、富有激情的世界時,發現自己所在世界的荒謬、混亂、冰冷(如薩特筆下的洛根丁,語言中的邏輯和真實只是使他發現世界的荒謬和虛假)。聽音樂時,我感到此時此刻的美好。生命的意義盡在於此。只為這一刻,就值得永遠生活下去,即使受盡苦痛。書使生活運動,向著一個永遠無法到達的未來努力。書在對此時的歌頌中也指向另一種生活。但音樂不一樣,由於它的抽象和純潔,我們把它當成此刻的真實生活,而不再與任何他者進行對照,並由對照產生分離、斷裂和缺欠。書是一種不滿足,未實現,它能指出人的欠缺,世界的貧乏,神的隱遁。它指引河水流向遠方。音樂是滿足,是蓄積的水,靜靜映照天空。書是人類為返回失去的樂園所作的艱苦努力,人類歷史便是這一永不停息的渴望。而音樂是在這漫長的路途中對天堂的悠然一瞥。在這悠然一瞥中,不能企及的天堂實現了,失去的樂園復返了。人們屏息靜氣,無話可說,領受著生命飽滿的甘甜和神賜的完美。想想:如果在漫長困苦的路途中,在如同苦海的生存中,沒有這對天堂的悠然一瞥,沒有這即使很短暫的對天堂幸福的領受,人類還能堅持對天堂的信仰,還能堅持重返失去的樂園的努力,還能堅持在苦海裏生存下去嗎?

對於我,音樂就是巴赫的音樂。是實現的天堂,是完美、純凈和豐富。對於我,巴赫的音樂是純粹音樂,是純粹的美和虔誠。不是情感,不是人的欲望,是從虛無中升起的純凈的聲音。是聲音的本質。是音樂自身。它遠比人更偉大,更長久,更靜穆。這是宇宙語言,和數學與邏輯一樣抽象,純潔。我不喜歡過於戲劇性的,太多舞臺表演姿態,等待觀眾喝彩的音樂(尼采對"輝煌的瓦格納"的痛恨!輝煌。這個只有燈光效果的形容詞,眾人沈溺在它稀薄的沒有內質的粉紅色中)。那是書本音樂,全是人的情緒表現。這種情感首先以缺陷,以不滿足,以向未來的發展和努力為動機,最後才得到滿足。但這種滿足永遠是虛假的。是人為的。正是這種人為的滿足使得它永遠有著欠缺--在心靈最深的深處。只有巴赫,一開始就是完美的。那音樂不是為人,為塵世之人古怪任性的情感而寫。它是在教堂,為供養一位叫音樂的上帝而寫的。它有著神聖的結構。巴赫的上帝是音樂上帝。它是最抽象,沈悶,難解的--相對於那些訴求人的本能和沖動的音樂而言--因為它越出了人類的極限。它在人類之外關懷人類。這就是真正的音樂,上帝,完美。從一開始就是完美,始終處於完美。每個聲音都是完美。這是當下的完美。不指望未來理想的實現。不預支未來。不以期望維護現在的欠缺。

巴赫的音樂使我想到自然。面對自然風景時,我們被自然宏大的,超越人類的存在深深震動。那些風景不是人類感情的布景。不是燈光舞臺,而是更廣闊的,更深刻的遠遠越出人類極限的自然,神秘的自在。如果它只是人類的某種情感,它無疑要狹窄,膚淺得多,它給予我們的安慰不會如此之深,深得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一陣風從我們心底掠過。那些風景無動於衷。對我們的痛苦,哀傷,短暫的生命它毫無知覺,漠不關心。它遠遠超出了痛苦喜樂等人類情感。那是一種更深遠更宏大的存在。它有一幅無法猜度的上帝一樣的表情,命運一樣真實,捉摸不定。它給予我們巨大的安慰就在於它非人性的存在。它使我們感受到自己的起伏不定的情感,短暫脆弱的肉體生命之外的永恒法則。正是這種對痛苦的漠視,使人類的一切痛苦得到安慰。我們可以肯定:自然風景沒有人的情感。人是自然中極微小的一部分。自然以自己的法則運行,以自己的法則建築。自然能最深的激動我們,安慰我們。但我們無法肯定情感的我們和非情感的自然之間有著什麼微妙的聯系。巴赫的音樂所奉獻的上帝就是自然一樣廣闊的包容者。他是超人的,非感情的神聖秩序。

浪漫主義者把一切都擬人化了。包括自然和上帝。他們的自然是情感化的自然。雖然因此更富有戲劇性,抒情性,更為生動,被人更容易理解,但也更狹小,更膚淺了。人的感情只能到人的感情之中。在這種感情的堆積中沒有出路,只有盲目的奔竄。人成為自己的奴隸:激情盲目的奴隸。人在誇張自己,把自己當作:"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把自己的感情彌漫整個自然,直至代替自然,代替上帝。於是人便把自己關進了自己手造的牢房。

一種非人性的神聖,非人性的美在巴赫的音樂中為我們指出一條解放之路。

(世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