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陳泱潮:三月五日隨想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泱潮

【新生3月12日訊】1953年的3月5日,蘇共暨整個國際共運魔頭斯大林猝死,中共如喪考妣,全中國彌漫吊喪之氣。在下當年乃是七歲半童稚,也居然從《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這一大部頭經典著作中,找出斯大林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條語錄,用毛筆畢恭畢敬大字抄寫,貼在我家作為"官僚地主"被掃地出門攆下鄉居住的大廟園柱上。那時,"斯大林~毛澤東"的歌聲在全中國大地上回響,蘇聯印花布,蘇聯頭巾,蘇式服裝,蘇聯文學充斥在中國整個市場和社會生活中。蘇聯專家似宗主國欽差大臣般淩駕在中共黨委政府之上!城鄉無處不在傳講著"蘇聯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上,到處懸掛著斯大林的肖像,到處是全盤蘇化的影子。與此相應的是"打倒美帝野心狼"的口號和歌聲,亦響徹雲霄當時的共產黨,金光閃耀;當時的毛澤東,確如"東方紅,太陽升",在百姓心中,猶如救星般受到景仰。直到經過若幹年若幹事實的教訓之後,人們才看清中共當時奉行媚蘇反美一邊倒的外交路線,中國其時在中國共產黨"偉大光榮正確的英明領導下",事實上已半點不假地淪為了蘇維埃的殖民地――把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完完全全推入了以軍閥獨裁一黨法西斯專制占有和壟斷整個社會資源為特征的罪惡的斯大林模式之中!為後來致八千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和至今仍然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黑暗,張了本!但畢竟,3月5日斯大林之死,是蘇共極端的社會法西斯軍事寡頭恐怖獨裁崩解的開始。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實質是要全黨全國向解放軍學習: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好奴隸、好工具!毛澤東正是通過"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方式,把對他個人的神化推到極致,完成了和林彪結盟以槍桿子圍剿劉少奇集團的戰略部署。然而,這個時候中共外交已從媚蘇一邊倒,180度大轉彎,口號變成了"蘇修亡我之心不死","反修防修"成了中共的第一要務。要加以指出的是,中的"反修防修",決不是反對如我在《特權論》中所抨擊的共產特權階級專制制度。當時中共所指的"修正主義"乃是特指赫魯曉夫對神話斯大林的批判、對蘇共搞個人崇拜導致斯大林恐怖獨裁的批判、以及倡導全民國家全民黨等為標志的這樣一條共產黨改革路線目的完全是為了鞏固斯大林模式毛澤東軍閥獨裁和中共一黨專制!但畢竟,中共毛澤東集團與劉少奇集團之間的矛盾沖突,中共與蘇共的反目,緩解了中共建國17年來比蘇共更極端更殘酷的社會法西斯專制紅色國家恐怖對人民大眾人性的毀滅性摧殘。正如從不準對共產黨乃至對共產黨員個人有半點不敬,後來演變成"社會主義革命對象就在共產黨內"可以揪鬥和批判、控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一樣,從不能說蘇聯老大哥半個不字,變成可以大張旗鼓批判蘇共。"反修防修"的口號和實踐,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反省國際共運批判蘇共及其體制的刺激和機會。

《特權論》關於共產黨有可能演變成官僚特權階級老虎屁股黨等論斷,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才得以提出來。而今,中共舉行十屆"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同樣撞在3月5日,不禁令人感慨萬千!在下已從一介稚氣未脫的七齡兒童,"多情應笑我",為促進中國早日從斯大林模式這種罪惡的制度中解脫出來,耙費了數十年的時光和精力,一變而為年近花甲的白頭翁!鬥轉星移,日月如棱,蘇聯東歐也早已從斯大林模式中解脫出來。可我親愛的祖國,卻還依然在斯大林模式的黑暗與罪孽中沈浮!我苦難的大陸同胞依然生活在一黨專制紅色國家恐怖的陰影裏被扭曲著人性!軍隊國家化何日實現?軍閥獨裁何日結束?一黨法西斯專制何日改弦易轍?人民在盼望民主化變革,像久旱龜裂的土地在渴盼滋潤的雨水!志士在憂思,國破山河碎的危機已經迫近!上有一小撮腦滿腸肥者暴發戶在歌舞樓臺聲細細,燈紅酒綠夜總會中飄飄然紙醉金迷;下有數億民眾啼饑號寒愁生計,失業棄耕還得納糧完稅遭盤剝嘆無豬權難存活!在此背景下召開的十屆人大,盡管其主要任務不過是落實中共16大權力再分配方案,但也存在著一個集權與分權的差別。到底是繼續三位一體的集權模式,還是實行黨政軍分權模式?這其中的差別,對今後中國政局演變大勢的走向,將產生重大影響。

但願正如1953年3月5日斯大林之死是蘇共極端的社會法西斯軍事寡頭恐怖獨裁崩解的開始一樣,2003年3月5日舉行開幕式的中共十屆人大能給中國帶來民主化的一線新希望或曰:大廈將傾亂兆萌,斯魔陰魂何日休?又逢國宴喜鵲會,幾個能為國分憂!

如是隨想,訴諸識者。天意民心,願力洪深。重振旗鼓,可除孽障。天變一時,人心難轉。且將冷眼,觀今見古!

(《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