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慶:要面包,更要自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沈良慶【新生12月13日訊】11月23日,香港區議會選舉落下幃幕,以民主黨為首的民主派陣營贏得壓倒性勝利,親北京的「保皇黨」民建聯則丟失21個席位,敗下陣來。此次區議會選舉結果,既是港人「7.1」反對23條立法大遊行的一項後續戰果,也是港人實現民主自治的一項前進標志。港人用手中的選票向北京當局發出了要求擴大民主以捍衛自由、法治和人權的強烈信息:我們要面包,更要自由!
長期以來,北京當局為了掩蓋其反自由、反民主、反人民的醜惡嘴臉,發明一套荒謬的邏輯,將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要面包嗎?那就放棄自由吧!自由和面包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人權被抽象、矮化為當牛做馬的生存權、發展權。殊不知,人權是一組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權利系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失去自由,面包也將失去保障。自由(權利)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正相關性,不僅為繼承蘇格蘭道德哲學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斯密、哈耶克的研究所肯定,強調經濟民主的繆爾達爾也很重視非經濟因素的作用。阿瑪蒂亞.森則通過對世界上可怕的饑荒史(特別是中國1960年前後餓死幾千萬人的大饑荒)的實證研究表明:自然災害僅僅是替罪羊,真正的殺手則是專制政府及其錯誤政策:「在任何一個獨立、民主、擁有相對的新聞自由的國家,從來沒有發生過重大的饑饉……(中國的)這場饑饉實際上是世界史上有記錄的饑饉中最大的一次……而導致這場饑饉的錯誤的政府政策卻被延續不變達三年之久。這些導致人民餓死的政策被推行下去而未受到批評,因為議會裏沒有反對黨,沒有新聞自由,也沒有多黨制下的選舉。」森博士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由不僅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手段,民主的價值觀放之四海而皆準。「根本不需要去判定一個國家是否適合於民主制度,相反,每個國家都必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變成適應民主制度的社會。」遺憾的是,專制政府總是迷信謊言經過不斷重復就會變成真理話語。北京當局不僅用這套荒謬的邏輯欺騙了一部份國人和世人,也欺騙了他們自己: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次誤的不僅是妾身分明的民建聯,也是他們的對港政策。
早在香港回歸前,鄧小平在與宗主國談判過程中,就以「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安撫英方和港人,還拋出一個大大的誘餌:「馬照跑,舞照跳。」似乎港人十分留戀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只有紙醉金迷、粉膩香艷的跑馬、跳舞。他老人家沒有想到,港人還要更讓北京當局難堪的新聞自由、反對黨、多黨制下的選舉等資本主義生活方式。
香港回歸後,無奈欽定的董特首及其領導下的行政當局不爭氣,又趕上亞洲金融風暴沖擊,經濟每下愈況,招惹罵聲一片。北京當局不能正確檢討自身對港政策失誤,識大體,順民意:上帝當然不能也不會犯錯誤,錯的只能是撒旦,那可惡的自由。按照其自由和面包不可兼得的邏輯,自欺欺人地認為港人也是愛面包甚於自由的經濟動物或曰唯物主義者,有奶便是娘。於是,一面給港人送面包、替董特首輸血打氣,一面令港府抓緊抓好23條立法、打壓民主派。只要輿論一律,就天天都唱《好日子》了。
殊不知,香港不是大陸:「一國兩制」是柄雙刃劍,基本法也有維護港人治港的作用。港人更不是大陸人。他們要面包,更要自由!昔日的英國畢竟是老牌憲政國家,在港英當局統治期間,港人至少還能享受良好的自由、法治和人權。有人說,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以此來解釋為何國人至今還要悲慘地生活在專制的鐵蹄下。其實,此話倒過來說也一樣,甚至於更準確:有怎樣的政府就有怎樣的人民。專制政府不僅培養不出聖君、賢相、廉吏,也培養不出良民。自由世界雖然未必官賢吏廉,但至少有良好的公民。這正是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基礎。「7.1」反對23條立法大遊行震撼了香港,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世界,唯獨不能驚醒夢魘纏身的北京當局。他們依然故我,一面對民主派大動幹戈(如攻擊直言無忌的劉惠卿是鬧事者,乃至危害國家安全的臺獨份子,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一面用香港自□□N更緊密經貿安排等經濟利益誘惑港人,以達到挺董、挺親北京的「保皇黨」民建聯的目的。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港人的明智選擇再次表明:每個人自己最明白其利益所在,不需要任何高高在上的、自封的、乃至強奸民意的「人民代表」決定其利益。我將裴多斐的詩略加修改,借以表達對香港同胞的敬意。詩曰:
跑馬誠可貴,跳舞更逍遙。
倘若無自由,二者皆難保。
(民主論壇)
發稿:200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