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中國古代的誠信教化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彭安玉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為人誠信。誠信觀的形成離不開教化。探索中國古代誠信教化的有效做法,不無現實借鑒價值。
  
* 學前誠信教化

從嬰幼兒抓起,是中國古代誠信教化的第一個環節。學前誠信教化的措施主要有:

  (1)胎教。胎教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列女傳·周室三母》:“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實質上是從懷胎之始即對孕嬰進行誠信熏陶。

  (2)父範母儀。學前小孩最會模仿,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其誠信與否對小孩誠信觀的形成至關緊要。中國古代父範母儀,以身立信的例子不少,父範如曾子,母儀如孟母,可謂盡人皆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有曾子取信於子的故事:曾子之妻適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耳提面命。誠信品德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正確引導。據宋邵博《聞見後錄》記載,司馬光五六歲時偶得一核桃,不會剝殼而食。其姐欲助之,卻始終不肯。後姐姐因事稍離,一婢女幫他去掉外殼。姐回來後問是誰去掉了外殼,司馬光隨口道:“吾自去。”其父司馬池目睹了吃核桃的全過程,見子撒謊,乃厲聲訓道:“小子安得謾語?”並教導說:“誠,為人之本也,人當取信於人。”

  (4)講故事。中國古代的誠信故事比比皆是,有心者常信手拈來,用以教育子女,如公沙穆賣豬、管鮑之誼、範式守信、商鞅立木、季劄贈劍、劉備三顧茅廬誠邀諸葛亮出山等等。有些因不守信用而致敗亡的歷史典故,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其警戒作用頗為明顯;牧童“狼來了”的謊言最終使自己葬身狼腹也極具震撼性。

  盡早進行誠信教化是很有道理的,這是因為嬰幼兒初來人世,童心絕假純真,“如金之在镕,惟人所範;如泥之在鈞,惟人所模。故視之以誠信,則誠信篤於其心矣;視之以詐偽,則詐偽篤於其心矣。模範之初,貴得其正”。(《大學衍義補》引劉彜之語)。
  
*“小學”誠信教化

  中國古代兒童長到七八歲時“出就外傅”,入“小學”接受“蒙養”教育,一般至十五六歲。蒙養教育的載體是散布各地的鄉校、村學、義學以及少數富人家中的家塾,以識字、寫字、背書為主,著重基本文化知識的灌輸和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

  小學誠信教化主要通過各種蒙學教材進行。中國古代十分重視蒙學教材的編寫,這些教材大致分為五類,第一類是綜合性的字書,如《急就篇》、《千字文》、《開蒙要訓》、《太公家教》、《百家姓》、《三字經》等;第二類是專門進行倫理教育的教材,如朱熹的《小學》、呂本中的《童蒙訓》、呂德勝的《小兒語》等;第三類是歷史故事書,如李瀚的《蒙求》、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陳標的《歷代蒙求》等;第四類是詩歌或辭賦類的教材,如《神童詩》、《千家詩》、《訓蒙詩》、《小學詩禮》等;第五類是專講名物制度、實用知識的教材,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等。

  中國古代通過蒙學教材對少兒進行誠信教化,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一是著名學者直接或間接參與教材編寫,提高了蒙學教材的權威性,確保了教材的高質量。以宋代為例,當時著名學者朱熹、呂本中、呂祖謙、王應麟等都曾親自編寫蒙學教材,如流傳非常廣遠、被譽為“千古一奇書”、“袖裏通鑒綱目”的中國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即為南宋大學者王應麟所編。二是在內容上,蒙學教材把識字與培養誠信等倫理道德規範緊密結合起來。如南朝周光嗣編寫的《千字文》寓誠信教化於識字之中,其云:“信可使覆,器欲難量”,“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清人李毓秀編纂的《訓蒙文》(後改名《弟子規》)提出:“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笠翁對韻》則推崇:“管鮑相知,能交忘形膠漆友;藺廉有隙,終為刎頸死生交”。即使是專講名物常識的蒙童讀物,也往往融進誠信教育的內容,如《名物蒙求》即有“人生而群,不可無教……信而有朋”之語。三是在形式上,蒙學教材切合兒童個性特點,善於將深奧的思想學說與兒童的生活日用相結合,言簡意賅,通俗易曉,便於記誦。如呂得勝編寫的《小兒語》“以立身要務,諧之音聲,如其鄙俚,使童子樂聞而易曉焉,名曰小兒語,是歡呼戲笑之間,莫非義現身心之孚。”(《小兒語·序》)歷史類蒙養教材融誠信教化於歷史故事之中,極富感染力。《東坡志林》記載:“王彭嘗雲,途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是以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一些蒙學讀物還帶有圖畫,如陶贊廷的《蒙養圖說》與現今的“連環圖畫”或“小人書”頗似,形象生動。詩歌或辭賦類的教材,往往選擇適合兒童特點和水平的詩歌辭賦,或五言,或七言,參為對偶,聯以音韻,讀來瑯瑯上口,好誦好記。
  
* 官學誠信教化

  官學誠信教化主要通過學習書目的選定以及科舉科目的安排來體現。

  自西漢武帝以後,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學典籍成了官學的必修課程。以儒學經典作為官學教材,最容易灌輸誠信思想。因為儒家學說特別註重人的道德修養,“信”作為“五常”之一,備受關註。一部《論語》,論“誠”、“信”者多矣。以儒家典籍作為必修課,使學子在熟讀四書、五經等儒家著作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誠信教化,養成誠實守信的君子人格。

  將儒家經典列入科舉考試內容,從而強化儒家思想對學子的熏陶作用,是官學誠信教化的又一制度化做法。將儒家經典列為必考範圍,既是儒家經典作為教學內容的邏輯必然,又可通過考試這一硬約束保障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使誠信規範在學生心目中反復強化,成為人生的道德支柱。
  
* 書院誠信教化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新型的教育組織。書院重視道德修養,往往將誠信教育列入教規之中,上升到制度的高度。

  《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條》、《白鹿洞洞規》),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於淳熙六年(1179年)為重建廬山白鹿洞書院而寫的學規,亦為後世學規之範本。該學規先立“五教之目”,再立“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其中有“朋友有信”、“言忠信,行篤敬”等誠信戒條。明人胡居仁掌教白鹿洞書院訂有學規6條,其中第二條為“主誠敬以存其心”,要求師生誠敬無妄。

  中國古代學規眾多,將誠信要求寫入教規,以教規規範誠信教育,這是書院誠信教化的高明之處。
  
* 社會誠信教化

  在聚族而居、安土重遷的古代,與人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鄉裏、宗族和家庭。通過這些社會組織灌輸誠信理念,從而將誠信教化延伸至社會的最基層,是中國古代的一貫做法。

  在鄉裏誠信教化中,早在先秦就設有“三老”,專掌教化。宋代,鄉約成為鄉裏教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內容是“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欲相交”、“患難相恤”。凡入約者各人進修,互相勸勉。明王守仁的《南贛鄉約》要求入約者“講信修睦,成為良善之民”。

  宗族及宗規、族約也是進行誠信教化的重要載體。宋朝人真德秀制訂《家塾常儀》強調“古今孝悌、忠信、長厚、退讓”等道德教育。(《谷詒匯》卷十一,明崇禎七年刻本)宗規、族約常於宗祠內集會講習。明人王孟箕所訂《宗約會規》規定,宗族成員每月聚會兩次,專門講解誠信等倫常以及《大學》“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寫誡子書是我國古代家庭誠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嵇康在《家誡》中叮嚀兒子“守之無貳”,“堅執所守”,“慎言語”。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篇》專講誠信,通過“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的典故告訴子孫“巧偽不如拙誠”之理,認為伯石、王莽“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他告誡子孫:“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重視誠信教化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之一,可看看今天的社會,這樣的美德卻在退化。呼籲重建我們的誠信教育,這是立人之本,而最終也是立國之本。